陶伟
暮色渐染,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的调解室却灯火通明。送走最后一位当事人,调解员黄庆梅抬头看钟,时针已悄然指向傍晚六点。
退休后的她,反而比上班时更忙了。
如今在宿州,群众遇到烦心事,第一个念头往往是:“走,去综治中心。”这里既没有层层转办,也不需奔波劳顿——只进“一扇门”,就能获得“一站式”调解服务。
“过去老百姓解决问题可能要跑好几个部门,现在只要迈进这扇门,路径就清晰了。”埇桥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主任赵振道出了关键变化。
2022年2月,宿州市埇桥区率先整合政法委、法院、司法、人社、住建等多方资源,打造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中心,形成“一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一体化运行、一揽子解决”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市民在埇桥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咨询。埇桥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供图
走进宽敞明亮的中心大厅,公证服务、法律援助、行政复议、诉讼立案等窗口井然有序。群众可以像“点单”一样按需选择服务,真正实现了从“跑多门”到“一门清”的转变。数据显示,过去一年,该中心接待群众1.39万余人次,成功调解纠纷1235件,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360件。
“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追求一纸调解协议,而是确保群众的每件烦心事都有人问、有人管、能办妥。”赵振强调,他们的工作不仅是化解矛盾,更是疏导情绪、指明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宿州建立的“调解优先、行政跟进、诉讼断后”层级解纷机制,将矛盾分类分级,设定差异化处理时限,力求“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乡镇”。
这种效率在基层已成为常态。在宿州泗县,一起因管道漏水引发、涉及6000元损失的赔偿纠纷,仅在一天内就得到圆满解决。退休老人姜女士在多方协商无果后走进县综治中心,调解员李素梅迅速行动,联系相关方明晰责任,耐心沟通,最终促成双方共同承担损失。
“从登记到解决,全在中心完成,再不用东奔西跑!”姜女士的感慨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基层矛盾的快速化解,离不开一支强有力的调解队伍。李素梅、黄庆梅便是其中代表。
从政府部门退休后,黄庆梅选择在埇桥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继续发挥余热。“多沟通、重证据”,她认为这是化解矛盾的关键。
在一起交通事故纠纷中,伤者起初索赔过万,但依法核算赔偿额约为1900元。黄庆梅没有简单照搬法条,而是反复沟通,寓情于理,最终以2800元促成双方和解。“调解不是‘和稀泥’,是在法律框架内注入人性关怀,实现案结、事了、心和。”她这样总结。
泗县综治中心组织公安局、法院、司法局及人民调解员成功调解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泗县综治中心供图
为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宿州推动力量下沉、服务前移。例如,泗县创新“书记领办”机制,由县乡党委书记牵头,整合公安、司法、律师等专业力量,组团攻坚“硬骨头”。
该县草沟镇一桩纠缠14年的宅基地纠纷,正是在镇党委书记领办下,通过现场勘验、座谈协商,以一条象征和睦的“两尺巷”化解积怨,让邻里重归于好。
更广阔的共建共治图景正在展开。外卖骑手变身“移动哨兵”,通过“随手拍”上报隐患;“围楼夜话”“庭院访谈”等议事形式,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截至目前,宿州全市5个县级综治中心全部实现“有牌子、有场所、有力量、有机制、有效果”的“五有”目标,年均化解矛盾纠纷超万件。
从“建起来”“转起来”到“强起来”,宿州用实践将“进一扇门,解万般难”的承诺照进现实,书写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地方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