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于泊升
“以后咱有事儿好好说,别再像以前那样置气了。”
“那可不,邻里邻居的,往后咱们互相帮衬着才好!”
近日,济南高新区临港街道小陈家村,一场持续十年的邻里积怨,因“稼和调解”机制的多方联动而彻底化解。这起源于空调滴水的矛盾纠纷,也成为了临港街道彰显基层治理能力、提升治理效能的鲜活例证。
今年以来,济南高新区临港街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探索将矛盾化解融入治理末梢,通过打造特色品牌、建强调解队伍、推动多元共治,探索出一条具有临港特色的调解新路径。
品牌引领文化赋能
打造“稼和调解”新名片
不久前,小陈家村韩某因邻居陈某家空调滴水影响生活引发争执。这并非首次冲突——十年间,双方已因盖房、太阳能遮光、摄像头安装等问题多次产生矛盾。
无奈之下,韩某找到了临港街道求助。临港街道迅速启动多元联调机制,由调委会牵头,整合派出所、温泉路管理区、法律顾问及村级调委会力量,组建专项调解组进村核查。
“得知情况后,我们没急于评判对错,而是先让工作人员分头找两人谈心,结合法律与情理引导换位思考,然后协同派出所实质性解决了排水问题,最终推动双方和解。”临港街道平安法治和信访办公室副主任李天董回忆道。
这一案例是临港街道创新推进基层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的缩影。近年来,临港街道立足区域人文底蕴,深挖辛弃疾“稼轩”文化内涵,创新打造具有齐鲁文化底蕴的基层治理品牌——“稼和调解室”。
“稼和调解室”以“家和万事兴”为核心理念,调解室整合信访、司法、公安、热线、法院等多方资源,设立“1个窗口受理、3步流程处置”机制,配置“6名常驻人员+N名动态随驻”力量,并特邀2名金牌调解员领衔,创新开展“三所联调”,推广应用“解纷码”,实现多元覆盖,进一步畅通群众表达诉求、权益保障渠道。
截至8月底,街道、村级人民调解组织调解成功率达98.87%,按时办结率100%,依规办理率100%,群众满意度和安全感显著提升。
强健队伍提升素能
培育调解治理“生力军”
临港街道始终把调解员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程来抓,持续扩充、优化、提升调解力量。
目前,临港街道成立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1个、49个村(居)级调解组织,吸纳197名专兼职人民调解员,涵盖法律明白人、村居法律顾问、村“两委”成员、网格员等多类群体。
临港街道高度重视调解能力建设,通过组织常态化培训、案例研讨和实战演练,不断促进调解技巧与法律知识深度融合。例如,针对邻里纠纷、财产纠纷等常见矛盾类型,定期开展专题培训,邀请专业法律人士讲解相关法律知识,分享典型调解案例,提升调解员应对复杂矛盾的能力。此外,还推动建立“民警+网格员+志愿者”联防队伍49支,将调解触角延伸至最小治理单元。
如今,这支懂政策、通法律、善沟通、有威信的调解“生力军”,活跃在临港街道的各个村居社区,他们走家串户听诉求,耐心细致解纠纷,用专业与真诚化解了一起又一起矛盾,成为守护基层和谐稳定的中坚力量,为辖区群众营造了平安、和睦的生活环境。
多元联动协同共治
构建“纵横贯通”治理新体系
近年来,临港街道聚焦基层治理痛点难点,着力打造多部门协同、多层级联动的立体化工作机制,积极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高效工作体系。
横向层面,协同综治、司法所、派出所、热线、法庭等职能部门,实现信息实时共享、问题协同处置;纵向层面,建立“街道-管区-村居”三级调解网络,实现信息实时共享、矛盾联合调处,切实提升治理效能。
在这一机制支撑下,今年临港街道已联合调处复杂纠纷22起,化解率达81.8%,一批时间长、难度大、涉及多部门的“硬骨头”案件得到有效破解,系统化、网络化、高效化的治理新体系正在临港加速形成。
在做好事后调解的同时,临港街道还坚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矛盾纠纷源头防控机制。充分发挥调解队伍“人熟、地熟、情况熟”的本土优势,组建排查小组,建立常态化排查机制,真正把风险防范于未萌、化解于未发。
未来,临港街道将继续深化基层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建设,进一步优化流程、提升效率,努力实现从“解纷止争”向“事前防范”转变,以更高水平的治理服务为辖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