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东腹地的陆良坝子,千年爨文化源远流长。作为爨文化的发祥地,这里矗立着“南碑瑰宝”爨龙颜碑,留存着见证古代水利智慧的石拱渡槽,还有华侨农场中承载着的归侨记忆……近年来,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人民检察院聚焦文化遗产保护,打造“益守爨乡”公益诉讼品牌,以“检察蓝”守护历史根脉,助力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以公益诉讼之笔,勾勒历史遗存保护画卷
陆良境内的华侨农场,曾有3899名归侨在此扎根,1953年建盖的老办公楼和住宿区,不仅是归侨们的栖身之所,更是他们与祖国血脉相连的见证。
2023年底,当这些承载特殊时代记忆的建筑面临拆除风险时,陆良县人民检察院依法及时介入,通过制发检察建议、组织法律宣讲与文化对话,有效凝聚起各方保护共识。2024年11月,该旧址成功入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一案例,彰显了检察公益诉讼在守护特殊群体记忆中的人文关怀。
陆良坝子的石拱渡槽,是20世纪70年代劳动人民“低水高调”治水智慧的结晶,作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却因村民违建、杂物堆积等因素,面临风貌破坏与安全隐患。陆良县人民检察院及时启动民事公益诉讼程序,让这座“农业文明活化石”重新矗立良田之上。2024年11月,渡槽核心区恢复清朗,成为传承陆良水利智慧与农耕文化的地标性符号。
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的新坝,是珠江源流域水利工程典范。然而,因年久失修,新坝闸缺残破不堪,修缮工作刻不容缓。2024年3月,陆良县人民检察院牵头召开水务局、文旅局等多部门联席会议,以检察建议为有力抓手,促成专业古建团队入驻施工。历时6个月的修缮,让新坝闸焕然一新。这一实践打破“文物修缮等靠要”的传统模式,开创了“检察建议+部门联动+专业修缮”的文物活化新路径。
以机制创新为翼,构建文物保护立体网络
通过公益诉讼,守护文化遗存,离不开机制的创新。
在开展检察公益诉讼的过程中,陆良县人民检察院先后创新打造了“专业化+协同化”保护矩阵和“文化+法治”融合模式,构建起文物保护的立体网络。
在打造“专业化+协同化”保护矩阵方面,陆良县人民检察院建立了“文物保护公益诉讼专家库”,吸纳建筑、历史等领域3名专家,为案件办理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与相关部门建立线索移送、联合巡查、修复验收等2项机制,形成“行政监管+检察监督”双轮驱动格局。2023年以来,通过协作机制发现线索3件,推动文物保护取得实质性成效。
在打造“文化+法治”融合模式方面,陆良县人民检察院依托陆良县博物馆、华侨农场纪念展厅等阵地,打造“流动检察课堂”,开展文物保护普法宣讲3场,覆盖群众2000余人次;联合县教育局走进15所中小学,让法治理念与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同时,通过“检察开放日”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文物保护志愿者实地观摩办案,形成“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保护共识。
以品牌价值为魂,彰显检察担当时代内涵
陆良县人民检察院始终将文物保护与地方发展深度融合。在华侨农场旧址保护中,建议文旅部门将其纳入侨乡文化旅游规划,助力文旅融合;在渡槽治理中,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计划打造“水利文化+田园风光”观景带,促进农旅结合;在新坝闸修缮中,推动历史文物建筑与水美乡村建设有机融合。
三年来,陆良县人民检察院品牌建设成果丰硕:4处文物重获新生,1件案件入选最高检文物保护典型案例。通过持续办案,全县文物保护经费投入增长30%,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项目2个,实现了从“单一检察监督”到“多元共治”的治理升级。
在爨乡大地,陆良县人民检察院以“益守爨乡”为使命,让古老的城墙砖石、斑驳的渡槽拱卷、沧桑的新坝闸口,都成为讲述历史的“活字典”。未来,陆良县人民检察院将继续以公益诉讼为支点,撬动文物保护全链条发力,让爨乡文脉在检察蓝的守护下,跨越时空,生生不息。(王贵春、庄加毕、汪恒一)
来源:曲靖市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