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将至,不少旅客在办理线上值机选座时遭遇“烦心事”:不少心仪座位被提前“锁定”,前排、靠窗、靠过道等便捷座位,以及母婴专属等特殊需求座位,几乎均无法免费选择,若想获得心仪座位,需额外支付费用或使用积分。
这一现象并非首次引发关注。此前,民航选座额外收费问题已多次进入公众视野,引发广泛讨论。部分航空公司以“行业惯例”为借口,在本应属于基础服务范畴的选座环节中,强行引入加价机制——将靠窗、靠过道、前排等热门座位先行锁定,消费者若想选择,必须支付额外费用或者使用会员积分才能解锁。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原本仅在廉价航空中较为常见的做法,如今正逐步向全民航行业蔓延,“锁座”范围不断扩大、收费座位比例持续攀升,不仅让旅客出行体验大打折扣,更引发了消费者普遍的不满与质疑。
买票还得“买座”?
“先到先得”一直是民航业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选座规则,也是消费者默认的公平准则。但在当前机票价格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付费选座已成为部分航空公司增加辅助收入的重要手段。浙江铁券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永辉律师认为,航空公司大比例“锁座”并强制付费选座的行为,可能触碰了多条法律红线。首先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侵犯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第十条)、知情权(第八条)和自主选择权(第九条)。航空公司未在购票时明确告知大比例座位需付费,限制了旅客在同等舱位内免费选择座位的权利。其次是《价格法》,涉嫌构成“自立收费项目”,消费者购买机票的价款应包含从A地到B地的基本运输服务,其中自然包含一个与经济舱服务水平相对应的座位。将选座这一基本环节拆解出来额外收费,有重复收费之嫌。此外,还可能涉嫌违反《公共航空运输旅客服务管理规定》,该规定要求承运人(航空公司)应公平、公正地保障旅客合法权益。大规模“锁座”行为破坏了同等票价下旅客公平选择座位的机会,可能违背了这一原则。
张永辉认为,航空公司常将“付费选座”美化为“增值服务”或“行业惯例”,但这一定位在法律和情理上都难以立足。从“便民”到“逐利”的异化:线上值机服务的初衷是便民和节约资源。但当航空公司将大量好位置锁定为付费区,使得免费可选座位仅剩后排中间等不便位置时,这项服务就从便利措施异化为了创收工具。真正的增值服务(如贵宾厅、额外行李额)应具有额外增益性,且不损害消费者原有的基础权益。而“付费选座”实质上是将本已包含在机票中的基础服务(座位选择权)人为拆出并二次售卖,减损了旅客本应享有的合理服务范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通过黑猫投诉平台检索发现,关于飞机“付费选座”的投诉案例不在少数。除了选座服务本身可能存在的争议外,更让旅客困扰的是改签后“付费选座费”的退费难题——有旅客反映,办理机票改签后,此前为选择心仪座位支付的费用难以顺利退回,维权过程耗时费力。与此同时,在社交平台上搜索“积分选座”相关词条时,也有大量用户分享类似体验:目前多家航空公司在值机时推出积分兑换座位的服务模式,但兑换门槛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机舱内最前排等热门座位的兑换要求较为苛刻,部分座位需要消耗超过1万积分才能换取,这样的高门槛让不少常旅客直呼“不划算”。
积分选座
早在2025年1月13日,中国消费者协会针对舆论热议的民航选座额外收费问题发声,指出:民航“加价选座”不应成为“行业惯例”。中消协认为,“先到先得”一直是民航业约定俗成的选座规则,近几年来,一些航空公司却以“加价选座”为手段,以“安全飞行”为借口,不断试探消费者的底线。这样擅自加价的行为如果不加以遏制,将影响整个消费市场的风气,其他商品或服务在一定条件下都有可能在定价之外另行区分情况加价销售,从而演变成为一种不公平的所谓“行业惯例”,侵蚀市场秩序,损害消费者权益。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徐悦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