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维辰
9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公安局发布《关于锡林浩特市集中采集男性居民血样并录入本地DNA数据库的通告》。通告称,根据上级部门统一部署,锡林浩特市公安局各派出所将开展男性居民血样集中采集工作。“本次血样采集的作用是完善公民身份信息,直接关联到个人身份证、护照等证件的办理。并且对于防范老人儿童走失、人员身份信息确认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
完善公民身份信息,用来干啥?防范老人儿童走失,为何只采集男性居民血样?血样采集作用说得很含糊,让人看完还是一头雾水。
9月23日有媒体指出,在锡林浩特市之前,多地都曾开展集中采集男性居民血样的工作,此举是为了推进Y库家系工匠系统(Y库)建设。综观多地政府门户网站,确有不少直接呈现“开展男性家族Y库DNA血样采集工作,全力推进男性家族排查系统建设工作”类似字眼。锡林浩特此举并非个例,正视争议背后公众的担心与质疑,不可或缺。
的确,Y库很重要。这要从基本的生物学知识说起——人体一共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为常染色体,1对为性染色体,女性性染色体为XX,男性性染色体为XY,其中的Y染色体为男性特有,只能来自父亲的遗传。因此,只要知道一名男性Y染色体信息,就能知道其家族男性Y染色体信息,“以Y找群(家系),以常染色体DNA找人”的侦查模式运用广泛。
2016年,跨越28年的甘肃白银连环杀人案嫌疑人高承勇落网,就与其家族一名男性DNA样本与凶手DNA-Y数据符合,随后警方对其家族上下直系男性挨个筛排分析有关。南医大女生被害案告破,也始于嫌疑人男性近亲的一次常规采血。有学者、企业人士称,重刑案犯罪群体以男性罪犯为主,占比高达九成以上,白银案之后,多地纷纷仿效建立能够反映家族关系的Y染色体位点信息的数据库“Y库”。
Y库和常库配合使用,真有可能“颠覆之前警方传统的破案思路”,提高社会治理效率。然而,血样DNA属于敏感信息,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有用就能忽视其风险吗?能不能采集、如何采集,该由谁说了算?
一个值得揣摩的对照是,为预防拐卖儿童案件、提高失踪儿童的寻找效率,有人大代表建议政府主导增加新生儿DNA采集,当地公安局这个月给出答复称,“目前开展此项工作与我国多部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相冲突”,如需推进,需全国人大、国务院进行专门立法或者对相关现行法律法规进行修订,授权行政机关开展此项工作。
是啊,刑事诉讼法规定,采集生物样本对象限定为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个人信息保护法、生物安全法、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规定,生物信息采集需要相关法律授权。锡林浩特也好,其他地方也罢,在落实“上级部门统一部署”之前,也该问问是否于法有据,是否进行了伦理审查。
在回答好合法性问题基础上,再探讨如何与公众沟通。比如,网友担心DNA信息被“开盒”,而锡林浩特警方不谈DNA信息在存储、使用、销毁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自顾自地留下一句“确保信息安全”,如何打消人们对隐私的顾虑?只说血样采集的作用与好处,对风险与保障只字不提,还将血样采集“直接关联到个人身份证、护照等证件的办理”,当地男性居民究竟有多大程度的知情权与选择权?
客观来看,质疑者有之,高赞评论中,也有“我觉得应该全国推广这个录入”的支持者,以及“为了治安,可以放弃一部分个人权利,但是立法要完善”的有条件支持者。这也表明,个人权利与治理效率的平衡点在哪里,并非没有商量的余地,只不过这个点不能由单方面指定,而须经过法律、伦理的审视与实践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