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间的嬉戏打闹本是成长路上的寻常插曲,可当家长以“武力出头”的方式贸然介入,小事便可能升级为牵动邻里的侵权纠纷。近日,应县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因家长冲动引发的侵权案件,通过创新调解机制,不仅厘清了法理责任,更弥合了邻里裂痕,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的司法效果。
曹某之子与康某系同村邻居,也是日常玩伴,二人此前因打闹产生矛盾,曹某得知后扬言要“教训”康某。今年3月8日,曹某在村南偶遇康某,随即拿起路边砖头欲对其实施教训。康某姐姐见状立即上前阻拦,过程中头部被砸伤。
案发后,康某父亲第一时间报警,派出所民警赶赴现场调查,结合事实与法律规定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对曹某处以行政拘留十三日、罚款500元的处罚。与此同时,康某姐姐被送往医院治疗,住院2天后康复出院。为维护家人合法权益,康某父母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曹某赔偿医疗费、营养费等各项损失。
承办法官接手案件后,优先选择通过调解化解矛盾,分别与双方沟通核实案件细节,充分听取双方诉求。然而,康某父母因孩子受伤情绪激动,坚持要求曹某按索赔金额全额赔偿,不愿作出让步;曹某则认为康某父母主张的赔偿数额过高,明确表示无法接受。双方分歧较大,首次调解未能达成一致意见,案件依法进入庭审程序。庭审中,双方围绕“赔偿金额是否符合实际损失”的问题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承办法官深知,本案源于未成年人之间的小矛盾,若直接判决,易加剧两家人的对立情绪,破坏邻里关系,甚至对两名未成年人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为从根源上化解纠纷,法官决定启动“法官+乡贤”联动调解机制,邀请熟悉村情、威望较高的乡贤共同参与调解,并确定了“法律释明+情感疏导+家风教育”的三维调解思路。
在法律层面,法官向双方明晰权责边界,针对曹某详细解读民法典中关于生命权、健康权的规定,明确指出其“为孩子出头”的冲动行为已构成侵权,即便已受到行政处罚,仍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面对康某父母,法官则耐心说明,赔偿金额需以医疗票据、实际损失等证据为依据,在法律框架内合理主张,避免过度索赔。
在教育层面,法官引导双方家长反思自身行为,结合未成年人保护理念,强调曹某的暴力行为不仅涉嫌违法,还会给两名未成年人传递“用武力解决问题”的错误观念,不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引导双方家长从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理性看待纠纷。最后,从乡情层面拉近距离,乡贤用朴素的语言劝解双方:“村里住了几十年,难免有点冲突。孩子间的矛盾本是小事,别因大人的冲动变成一辈子的隔阂,身教比言传更重要……”
经过法官与乡贤的多轮耐心调解,双方逐渐平复情绪,均认识到自身问题。最终,在判决书送达的第二日,曹某在承办法官的见证下,当场向康某父母支付全部赔偿款,康某父母亦表示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