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张松涛 通讯员 王传帅 郭昭辰
在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矛盾调解是维护和谐稳定的关键一环。今年来,台前县龙翔街道创新矛盾化解机制,县人大代表杨瑞元、吕君启主动扛起责任,分别以“双重身份调解员”“‘七杯茶’主理人”的角色,深耕矛盾调解一线,用接地气的方式化解邻里纠纷、破解民生难题,让人大代表的担当在基层治理中落地生根。
杨瑞元:“双岗赋能”织密矛盾化解“防护网”
“既是人大代表,又是村支书,调解矛盾就得既讲法理,又懂人情。”这是县人大代表、杨井村党支部书记杨瑞元常挂在嘴边的话。自龙翔街道推行“辖区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双重身份兼任矛盾纠纷调解员机制以来,杨瑞元作为首批特邀调解员,凭借“政策熟、乡土清”的优势,成为街道矛盾化解的“排头兵”。
在调解工作中,杨瑞元始终践行“身份融合、职能互补”的原则。作为人大代表,他熟练掌握《民法典》《土地管理法》等与村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面对宅基地纠纷、赡养争议等问题时,能精准引用政策条款,让调解过程“有法可依”;作为土生土长的杨井村人,他熟悉每一户村民的家庭情况、邻里关系,遇到情绪激动的当事人,总能用“拉家常”的方式拉近距离,找到矛盾的“症结所在”。
此外,杨瑞元还积极推动街道“三步工作法”落地见效:每月结合人大代表进网格活动,提前排查邻里口角、家庭矛盾等潜在问题;对排查出的纠纷,联合村“两委”、网格长组成调解小组,优先在村民家中或党群服务中心“就地化解”;调解结束后15日内,他会定期回访当事人,确认纠纷是否彻底解决。自机制推行以来,杨瑞元累计参与调解矛盾纠纷6起,解决村民反映的排水不畅、路灯损坏等民生问题8项,用“双岗担当”筑牢了杨井村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吕君启:“七杯茶”调出乡村治理“新风尚”
“来,先喝杯茶,有啥事儿咱慢慢说。”在吕堌堆村的“三诊明理亭”里,县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吕君启总能用一杯热茶,让剑拔弩张的矛盾双方平静下来。创新推出的“七杯茶”调解法,以“迎客茶、倾听茶、分析茶、法理茶、人情茶、共识茶、回访茶”为流程,将村里的纳凉亭变成了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的“议事厅”,让“喝茶说事”成为吕堌堆村基层治理的特色品牌。
“七杯茶”的每一步都藏着吕君启的治理智慧。村民有矛盾上门,他先递上“迎客茶”,消除对方的抵触情绪;接着泡上“倾听茶”,耐心听双方诉说诉求,不打断、不评判;随后端出“分析茶”,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和过往案例,帮双方梳理矛盾的核心问题;遇到涉及法律的纠纷,他会拿出政策文件,泡上“法理茶”,用通俗的语言解读法规条款;对于邻里情、亲情相关的矛盾,他则用“人情茶”唤起双方的情感共鸣,回忆过往的互帮互助;待双方态度缓和后,再用“共识茶”引导制定解决方案;调解结束后,他还会在10日内送上“回访茶”,确认矛盾是否彻底化解,防止问题反弹。如今,“七杯茶”调解法已成为吕堌堆村的“金字招牌”。自推行以来,村里累计化解邻里纠纷、家庭矛盾20余起,多年无刑事案件。
代表领衔,基层治理焕发新活力
杨瑞元的“双岗赋能”与吕君启的“七杯茶”,是龙翔街道人大代表助力基层矛盾调解的生动缩影。如今,在两位代表的带动下,龙翔街道已有19名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加入矛盾调解队伍,累计化解纠纷10余起,解决民生问题20余项。街道还联合司法机关定期开展调解员培训,建立“优秀矛盾调解员”评选制度,进一步激发代表参与调解的积极性。
“人大代表来自人民,就要为人民解决难题。”无论是杨瑞元在调解现场的法理人情兼顾,还是吕君启在“三诊明理亭”的热茶暖心,都彰显着人大代表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初心。未来,台前县龙翔街道将继续发挥人大代表的桥梁纽带作用,完善矛盾调解机制,让更多代表成为基层治理的“主力军”,为建设和谐宜居街道注入源源不断的“人大动能”。
审核:张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