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岛封关运作在即,海南自贸港正成为众多跨国企业连通境内外的“战略枢纽”,与此同时,连通全球的“资金枢纽”政策也接连落地。
今年5月底,海南自贸港3家跨境资金集中运营中心获批认定,标志着海南自贸港金融开放又一核心政策落地;7月底,跨境资金集中运营中心又添一员,政策稳步扩容。
跨境资金集中运营中心,正成为跨国企业贯通境内外资金循环的关键节点。
自贸港金融开放再增“引擎”
什么是海南自贸港跨境资金集中运营中心?
从概念来说,是指在海南自贸港内注册并实质运营,主要负责集中运营管理跨国公司成员企业境内外本外币资金的独立法人机构,认定需要符合多项相关条件。
作为首批被认定为海南自贸港跨境资金集中运营中心的企业之一,海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南橡胶)完美契合这项政策。
“恰逢其时。”海南橡胶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杨宇对政策的落地非常振奋。
杨宇介绍,近年来,海南橡胶通过一系列海外并购持续拓展国际业务版图。特别是在2023年完成对合盛农业的并购后,公司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橡胶全产业链跨国企业集团,目前拥有胶园土地390万亩,年加工能力达245万吨,全球年销售贸易量414万吨,占全球消费量的27%,境外企业分布在东南亚、欧美以及非洲等15个国家,贸易网络遍布全球,涉及美元、欧元等多币种结算,全球产业布局催生资金管理新需求。
“获批跨境资金集中运营中心,助力增强全球资源整合能力,还可以持续获得金融服务国际化支持。依托运营中心‘双15%’税收优惠、跨境资金便利等政策支持,企业可在跨境投融资、资金回流等方面获得更优安排,增强国际竞争力。”杨宇说。
那么,跨境资金集中运营中心如何为跨国企业提供便利呢?
中国银行海南省分行交易银行部副主管方杰弘介绍,跨境资金集中运营中心通过使用EF账户办理境外放款、对外投资、跨境资金归集调拨等业务,既充分利用自贸港政策大幅度提升了资金跨境流动的便捷性,又解决了在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地缘政治局势下资金存放境外的安全性问题。同时企业还能够享受“双15%”税收优惠、免征新增境外直投所得税等自贸港专属政策红利。
政策叠加打造跨境金融生态
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是海南自贸港的重要制度安排之一。
海南自贸港跨境资金集中运营中心的落地,与其他诸多金融开放政策比肩而立、“众木成林”,正助力海南自贸港构建跨境金融新生态。
中国银行海南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巢真表示,海南自贸港在“双15%”税收优惠、落地奖补、新增境外直接投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等多重政策优势,叠加海南在金融基础设施、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等制度集成创新是跨境资金集中运营中心落地的前提。
在海南自贸港投资贸易多重自由化便利化政策的带动下,海南经济外向型程度不断提升,带动了跨境金融需求的增长。
特别是去年5月海南自贸港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EF账户)上线后,其“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优势为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便利提供了全新的金融基础设施支撑。
截至今年7月28日,海南自贸港已有10家银行试点开展EF账户业务,共开立EF账户483个,累计发生资金收支折合人民币1726亿元。市场主体可使用EF账户办理资金结算、汇兑、信贷、跨境投资以及资金保值增值等业务。
巢真认为,此次跨境资金集中运营中心落地,可依托海南自贸港EF账户体系优势,便利企业将境内外的闲置资金通过EF账户更便捷地调配、划转,解决其资金周转难题、提升资金利用效率,实现跨境结算、融资与风险对冲的一体化运作。
“这也会反向推动EF账户业务的进一步拓展、EF账户使用场景的进一步丰富。此外,跨境资产管理试点等政策的落地,也将为跨国企业境外资金投资提供新的渠道,自贸港跨境金融生态正加速构建。”巢真说。
这种跨境金融生态的构建,企业有着更敏锐的感知。
杨宇认为,近年来,海南通过制度创新、政策集成与金融基础设施升级,构建了与自贸港定位相匹配的开放型金融生态,外汇自由兑换政策体系正在不断完善。金融政策细则的逐步明晰,外汇管理政策的持续优化,跨境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为企业的国际化运营带来显著利好,这些都将逐步成为企业全球化布局的核心引擎。
记者 王培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