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冠军、演员、律师、记者,当这些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人一起做公益时,也带来了新的可能。
9月8日,在腾讯新闻公益开放麦直播活动中,邓亚萍、许亚军、张越、黄奕、陈行甲、陈晓亮、吴起、刘霞分享了各自的公益故事和公益实践。
TA们做的事很不一样,有人为乡村女性开拓生计,有人为沉默老兵留存记忆,有人从自身经历出发,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但TA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公益路上的“求解者”。
以下是TA们的公益故事。
奥运冠军邓亚萍 她拿过18个世界冠军
如今为乡村女性的手工艺发声
奥运冠军邓亚萍,也是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公益项目宣传大使,在多次参加“超仁妈妈”、“天才妈妈”公益探访活动后,她看到,很多女性在留守与谋生之间艰难抉择。
在贵州丹寨,她结识了蜡染传承人杨二报浪。为了生活,杨二报浪抱着刚满月的儿子外出打工,挖过泥、拉过砖、捡过垃圾,日子很艰难,却始终没有放弃手艺。“天才妈妈”项目通过系统培训、对接设计师,让她的技艺被重新看见。后来,她成为当地蜡染带头人,带着作品走上时装周的舞台。
传统的“输血式”救助,难以打破困境。只有帮女性建立可持续生计,才能带来根本转变。一门手艺可以换来稳定收入,一份经验能够成为互助的力量,女性就不再只是“被帮助的人”,而是靠自己的努力,赢得经济自主与社会尊重。
邓亚萍说:“中国女性的强,不是天生的。是在传统文化与现实压力的双重塑造下,一点点磨出来的。”
乡村女性的“出路”,不是替她们做选择,是陪她们走自己的路,靠自己的手,握住自己的命。
记者刘霞
用16年守护一段即将沉没的历史
刘霞写下的第一篇老兵报道,帮助了在缅甸靠卖拉链维生,88岁的远征老兵李光钿返乡。李光钿在见到刘霞时,说出了他坚持回乡的理由——我死也要做中国人。
报道发出后,许多老兵打来电话。刘霞才知道,这个群体一直沉默。她决定在报社开设“老兵讲述”专栏。
16年间,刘霞走访上千位老兵,记录超过500万字的战争记忆。
她见过90多岁老兵双目失明仍用旧报纸写回忆录,字写得又大又糊。也采访过第一位抗战女兵,临终前把仅有的1万元捐出去,只愿“让活着的人继续讲我们的故事”......
记忆在消逝,传统文字报道难以触达年轻群体。为了让更多人知道老兵事迹,刘霞学习制作短视频,把故事改编成广播剧、动漫和微短剧。
过去,刘霞觉得公益是施与受的关系。她不愿接受施舍,也不敢公开表达自己的困难。直到得到读者的认可和支持,她才明白,公益是最大限度发挥公众优势,共同去完成一件对社会有公共价值的事。
在“益”起求解的舞台上,刘霞再次讲起这些故事。
有人在听,就是这些声音仍在延续的证明。
“治愈爪爪”创始人吴起
他曾轻微自闭,如今带狗狗治愈15万人
吴起是宠物行为训练专家,也是PFH治疗犬(猫)公益项目“治愈爪爪”的创始人。
童年时,他因收养流浪狗走出“自闭”,也目睹爱犬在训练中变得恐惧,意识到某些方法对动物是另一种暴力。慎重思考后,他放弃高薪工作,投身宠物行为培训。
2012年,一位孤独症儿童的母亲主动联系吴起,希望孩子能接触狗狗。第一次见面,始终低着头的孩子在治疗犬靠近后,开始观察、模仿,甚至清晰地说出“握手”二字。孩子的母亲激动地说:“这是她第一次主动模仿和重复陌生人的语言。”吴起从那天开始有了一个想法,让狗狗陪那些孤独的孩子,也让它们有个身份。“治愈爪爪”公益项目,就这么开始了。
13年来,这支团队,把服务延伸至养老院、学校、医院,累计服务超过15万人次。这些治疗犬中,超过40%都是流浪动物。
如今,吴起正为这些狗狗争取更多应有的保障。
流浪动物不该只是被救助的对象,它们也可以成为抚慰人心的存在。
“治愈爪爪”的故事,未完待续。
律师陈晓亮 确诊概率1/500万的罕见病后
发起萤火计划,让患者不再孤军奋战
陈晓亮是一名律师,2022年被确诊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SRCT)。这是一种发病率仅为五百万分之一的罕见恶性肿瘤,全国仅有数百例,五年生存率低于15%。
陈晓亮曾陷入绝望,向好友托付孩子。但很快又振作起来,他说:“我虽然是个小人物,但不影响我宏观地思考问题。”他明白,真正的改变,不是一个人想着消灭它,而是让所有人不再孤军奋战。
他发起“萤火计划”,建立“DSRCT支援组”病友群,与约80名病友聚集在一起,开始共享治疗经验和医疗资源。为了提升罕见病关注度,他将治疗和手术过程拍成纪录片。视频在腾讯新闻上线后,获得大量播放与转发。而这次传播,也成为病友团结的起点。后来,他组织专家研讨会,链接医生、科研机构和药企,将80多份病例和基因检测报告交到专家手中,还通过线上交流,联系上美国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获取了优赫德(YH)药物的最新治疗进展。
陈晓亮还有一个愿望,让DSRCT早日纳入国家罕见病目录,用药能多一种选择,治疗能少一点负担。
这是一场持久战。但萤火微光,终可指路。
演员黄奕
发起天使宝贝公益项目
与烧烫伤儿童一起愈合
“我们不是在拯救谁,而是在一起愈合”。这是演员黄奕对公益的理解。
2008年5月13日,黄奕赶赴绵竹重灾区。面对自然伤害,她萌生了做公益的想法。一年后,她发起奕动基金。成为母亲后,黄奕更加关注儿童意外伤害问题,与朋友王珺共同发起天使宝贝公益项目,救助烧烫伤等意外伤害儿童。黄奕说,所有的孩子都该快乐,都有权利追寻梦想。
在公益路上,黄奕也干过很多 “傻” 事,第一次慈善晚宴,捐出的手表全场无人举牌,只能自己花30万元买回。面对“自产自销”的调侃,她说公益不是给别人看的,是要真金白银帮孩子。
到现在,天使宝贝已运行11年,累计救助了2045个孩子和家庭。项目建立了36小时快速响应机制,覆盖全国200余家合作医院,持续走进学校与社区,开展安全科普,致力于从源头预防儿童意外伤害。
公益,是一条漫长的伤疤愈合之路,需要每个人伸手参与。在黄奕看来,公益这份事业,要么不开始,要么一辈子。
演员许亚军 他用艺术做光,带太阳村孩子看戏
为先心病儿童发声
少年时离家求学,许亚军早早学会了独立。后来在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工作,一直和孩子打交道。这段经历,让他对困境儿童的心理需求有深切体会。而作为一名父亲,许亚军知道,孩子们需要的不只是温饱,更渴望被看见、被认可、被尊重。
所以连续很多年,许亚军都邀请太阳村的孩子来剧院看戏。不少孩子爱画画,他就带着爱人、孩子和艺术家朋友走进太阳村,让孩子们通过艺术去获得生活的希望之光。
2012年,许亚军和爱人通过公益平台,了解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群体。为了让这个群体受到更多的帮助,在经济援助的基础上,许亚军开始与公益平台、医疗专家合作,参与先心病科普宣传,破除社会误解。用演员的身份,宣传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过去,他顾虑名人身份,怕参与公益会引发误解。如今,他更愿成为先行者。
他的公益座右铭,来自少年时出演话剧《牛问耕》的一句台词——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公益人陈行甲
他曾深陷抑郁
如今想用AI拯救千万个“曾经的自己”
曾深陷重度抑郁的陈行甲知道,抑郁不是矫情,而是一种需要被正视的疾病。
曾经一名高二学生因抑郁离世,这个无力挽回的悲剧,让陈行甲决心投身青少年心理公益。
他发起“知更鸟”公益项目,关注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预防和科普,也带着团队研究数千个家庭案例,发现90%的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家庭沟通不畅有关系。可现实是,心理咨询费用高昂,专业人才也严重短缺。于是,2024年2月,“齐家AI家庭心理教练”项目启动研发。陈行甲想让齐家AI帮到每一个需要的家庭。他也盼着更多心理学、AI领域的专业人士能加入进来。
他做的事目标很纯粹,用AI技术,安抚焦虑的孩子。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陈行甲开始带着中国的AI心理实践走上世界的舞台,与拥有同样目标的人,一起探索问题的解法。
公益路上,没有旁观者,路也很难走,可只要有人走着,光就在前方。
张越 与“它”同行
一场跨越十五年的善意求解
15年前,主持人张越和同行们以“记者沙龙”为起点,开始研究动物问题。一年后,它基金正式成立。在2016年,在当年99公益日活动的帮助下,8000多位网友共同捐出中国大陆第一辆流浪动物医疗车。
多年以来,在多方善意的共同努力下,它基金搭建起一条完整的行动链条,帮助流浪动物基地、发放绝育资金、开办领养平台、资助立法研究......在他们看来,公益不止是“救”,更是“建”。
张越常讲起与狗狗丢丢的故事。它看不见,却依然信任她。她说:“这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互相照亮。”
怎么对待动物,不仅关乎科学管理,更关乎一个社会的温度。
我们曾经在公益故事中有过很多感动,但今年的久久公益节,腾讯新闻这一场开放麦,不再重复感动,而是一起求解。
让各方的善意,一起去寻找属于这个时代的公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