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消费市场活跃,“中国游”“中国购”持续升温,家电、文化办公用品、通信器材、家具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30.7%、25.4%、24.1%、2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稳步提升。消费支持政策还在逐步落地显效,消费发展空间依然广阔。
今年以来,国家围绕扩内需、促消费加强政策引导。今年3月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强化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合理设置消费贷款额度、期限、利率。6月,金融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引导金融机构从消费供给和需求两端强化金融服务,满足各类主体多样化融资需求,推动扩大高质量消费供给,助力释放消费增长潜能。
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内容。受经济周期及外部因素干扰等多重因素影响,消费贷市场尽管长期向好,但仍面临居民部门对消费贷的需求整体尚显不足,消费贷整体风险水平有所上升等困境,亟待从金融政策端发力,通过创新金融供给培育有效需求,改善消费环境激发消费意愿。近期,《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落地,旨在有效降低实体融资成本,增强财政和金融的联动,支持促消费、扩内需。
与以往直接财政补贴相比,此项贴息政策的特点是和金融政策协同发力,发挥公共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更多金融活水流向真正的消费领域,以激发消费潜力,提升市场活力,支持消费的力度更大。一方面,消费贷款贴息支持对象既包括居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消费,也涵盖了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大额支出领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老百姓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另一方面,政策明确贴息对象为个人消费贷款中实际用于消费的部分,这种精准定位能够有效引导金融机构将信贷资源向民生相关消费领域倾斜,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激发消费信贷需求。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是一条“财政金融协同、普惠安全并重”的消费提振新路径。在促消费的多元支持力量中,除财政政策外,金融力量应发挥独特作用。后续应持续优化政策工具组合,在激发消费潜力与防范金融风险之间寻求动态平衡。一方面,强化长效机制建设,通过动态调整贴息比例、优化普惠金融服务、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等让金融活水长流不息。另一方面,要把握好短期刺激与长效机制的关系,避免过度金融化导致风险积聚,防止杠杆滥用扭曲消费本质和陷入价格内卷式竞争。
目前,我国消费金融市场生态出现了诸多新变化,未来金融机构需根据市场变化多维度改善消费金融环境,包括完善普惠性金融产品供给,针对新市民、年轻群体等创新适配性金融产品;推动消费场景融合创新;健全征信体系,构建良性循环的消费金融生态等。随着监管制度不断完善、资本市场改革深化、金融政策持续发力,金融将对激活消费潜力、增强经济发展韧性贡献出更大力量。(吴学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