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深圳活跃着一支疾控监督员队伍
在全国率先推进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
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的医疗废物处置间内,疾病预防控制监督员(以下简称疾控监督员)熊佳妮和医务人员的目光如精密探针般扫过医疗废物暂存每一角落,熊佳妮手持记录板逐项勾选,俯身核验医疗废物交接单,锐利目光锁定感染性废物警示标签,她说:“周转箱整体装配密闭严密性达标。”
2023年9月,深圳成为全国首批推进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制度试点城市以来,全市多了一支活跃的身影——疾控监督员队伍,他们与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合力织密疾病防控的“防护网”。如今,这支队伍人数增至211人,进驻全市247家医疗机构,他们主攻传染病监测报告、突发公卫事件处置等关键领域,用专业和坚守给市民筑牢健康防线。
“拿着‘放大镜’排查隐患”
这两年来,罗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与病媒生物防控科熊佳妮又多打了“一份工”——疾控监督员。
当前,防蚊灭蚊工作仍在持续。有一家学校蚊媒控制效果不理想,熊佳妮到学校现场指导后,一下子发现了问题关键:学校消杀队用的灭蚊药物属于高抗药性类,灭蚊效果差;消杀方式不规范,室外灭蚊喷雾对着空旷地点,未针对绿化带、垃圾转运处等蚊虫栖息处。有了熊佳妮的专业指导,学校迅速调整防蚊灭蚊方式,成功控制蚊媒密度。
和熊佳妮一样,深圳这支疾控监督员队伍,穿梭在医疗机构的各个角落,从传染病报告卡的填写、传染病防控、消毒隔离、医院污水、医疗废物的处置、实验室生物安全等重点环节,进行监督补漏洞,提升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质量。
“我们和医护人员一起协作,拿着‘放大镜’逐项排查隐患,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向医疗机构反馈,督促整改落实,助力医疗机构严格执行感染控制措施,推动传染病监测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防控。”熊佳妮说。
211名“健康守夜人”上岗护健康
疾控监督员制度是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的重要举措,旨在前移监督关口,压实医疗机构主体责任,提升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早期发现能力。
疾控监督员就像“健康守夜人”,他们通过日常监测和数据分析,早期发现潜在传染病聚集风险,早期预警与快速响应,减少疫情扩散可能性。他们的职责不仅体现公卫与临床的医防融合,也体现了监督与疾控在执法、督导的融合。
去年,深圳遴选25名专职疾控监督员和186名兼职疾控监督员,他们大多数来自疾控机构能干、敢干的中坚力量,按要求完成岗前培训且考核合格后,奔赴247家医疗机构,组建23组“驻巡结合、分组分片”巡查队伍,用专业和坚守守护千家万户市民的健康。
“驻巡结合”守护医防融合最后一公里
“疾控监督员制度不是简单地增加检查频率、专人驻点监督,而是协助医疗机构建立健全规范化、系统化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体系。”市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何保障疾控监督员制度效能?深圳亮出组合拳——
全市组建了共23组99人的“驻巡结合、分组分片”巡查队伍,采用专职疾控监督员“一对多”“多对多”驻巡结合方式开展检查,守护医防融合最后一公里。
数智赋能疾控监督员试点工作,医疗机构的系统中设置疾控监督员模块运用,构建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监督“医疗机构自查-疾控监督员协查-监督机构核查”三级工作流程。
宝安区依托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建设疾控监督员传染病防控与消毒卫生“1+N”实训基地,采用“理论+实操+考试”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形成“学-练-测”全链闭环体系。
据市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疾控监督员制度带来实在的成效:试点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质量、及时率、报告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有效落实;龙岗区专职疾控监督员指导试点医疗机构自主研发“院感管理、传染病报告卡风险预警模块”,传染病上报效率及报卡及时率显著提升,报卡时间从15分钟压缩至3分钟,报告及时率从试点前89%提升至100%,漏报率清零。
接下来,深圳将持续深化疾控监督员制度创新,探索医防融合新路径,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能。(记者 罗莉琼)
上一篇:一场未成年人之间的购车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