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缪宏伟 大众新闻记者 杨珂 余俊 报道 在宁康医养中心,护理人员带着老人一起开展文艺互动活动。
原标题:
东营破题“中度老龄化”挑战,制度创新引导47万老人释放消费需求
激活银发消费 托起幸福晚年
大众新闻记者 杨珂 余俊
截至2023年底,东营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47.42万人,老龄化率23.95%,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个百分点,已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这座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居全省前列的城市,庞大的老年群体背后,正孕育着一片广阔的银发消费“蓝海”。
山东作为全国养老服务消费补贴三个省级试点之一,在今年8月初启动全省养老消费补贴活动,东营表现如何?今年6月,东营承办全省居家适老化改造集中宣传月启动仪式,发布适老化改造补贴政策,效果又如何?
在这片银发消费“蓝海”,记者一探东营作为。
政策布局
多维扶持点燃养老消费引擎
5000多元的助听器使用补贴后,只花了3000多元。“没想到换个助听器还能领政府补贴,这政策太实在了!”近日,提起购买助听器的经历,东营区文汇街道牛庆元老人高兴不已。
补贴政策的刺激为商家带来了销量,智能辅助器具销售商陈建林喜笑颜开,“为了更好拉动销售,除了政府补贴外,我们对高端款产品也推出了折扣,每单一共能为老人省下七八千块。”
自7月起,东营市启动2025年消费品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补贴活动,将地面和门改造类、卧室改造类、智能辅助设备类等6大改造场景25小类500余种适老化产品纳入补贴范围,单件按实际售价30%补贴,最高补贴2000元,每人最多可购12件。
进入8月,东营市又启动了为期12个月的养老服务消费补贴,为中度及以上失能老年人购买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提供消费金额抵扣,涵盖了助餐、助浴、助医等17项日常护理项目,抵扣比例为消费金额的40%,一次抵扣额最高800元。
近两个月内,东营发放居家适老化改造补贴券364张、养老消费补贴券1832张,带动直接消费600余万元。
破解养老消费“不敢花、不便花”难题,补贴刺激独木难支,更需要体系化托举。东营市民政事务服务中心主任赵国际认为,“政策的落地要让老年人消费得实惠,也要让企业发展有动力。补贴要同时精准‘滴灌’消费端和供给端。”
目前,东营养老服务专项资金补助项目政策细化为19类,给予了养老服务企业税费优惠,推动其用水、用电、用气、用热享受居民生活类价格,同时大力发展养老金融,推出了普惠养老信贷产品8种、金融产品92种,目前已为养老机构提供贷款2615.5万元。
“真金白银”扶持背后正是东营养老促消费的系统布局。该市成立了突破养老产业项目招引工作专班,出台《促进养老服务消费行动计划》《2025年实施“幸福养老”提质工程民生实事实施方案》《东营市“三方融合 五床联动”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2025年新增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10家、家庭养老床位200张、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300张等可量化目标,持续扩大养老服务供给,推动普惠养老向智慧化、场景化、品质化发展,为养老消费设计了清晰的“路线图”。
服务下沉
全场景供给激活消费需求
每天中午11时,垦利区垦利街道左二村的黄蓝汇·颐养中心就热闹起来,村里许多75岁以上老人会来这里,吃午餐、拉家常。
与普通餐厅不同,这里还能提供一系列的助老、养老服务。“我们建了理发室、文化娱乐室、诊室等场所,让老人享受一站式的养老服务。”左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董菲菲介绍。
这样“家门口的幸福养老”,如今在东营251个城镇社区已成常态。依托“居家+社区+机构”三方融合,东营将养老服务延伸至消费末梢,构建起全场景消费生态。
——居家养老消费“接地气”。东营连续10年开展政府购买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年均服务3000人次,在全省率先将服务范围从低保老年人扩大到非低保群体,提供按需定制的专业服务。在社区建设家庭适老化改造沉浸式体验样板间,引导老年人主动升级居家设施,推动居家养老消费从“必需型”向“品质型”转变。
——社区养老消费“聚人气”。全市新建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18家,推行社区“银龄顾问”指导老年人线上线下消费;试点建设10个老年认知障碍友好型社区,建设8家社区康复辅助器具租购服务站点,方便老年人就近消费;老年精准助餐服务探索社区力量“众筹办”、养老机构“自营办”、餐饮企业“引进办”等路径,相关经验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机构养老消费“提品质”。新建市财金集团新区康养中心项目、农高区颐健园康养中心等养老机构综合体,培育了德康宁、萱花开等一批高端养老机构品牌;全市养老机构床位7514张,护理型床位占比达76%,普惠性养老机构达52家,占比达82.5%,居全省前列;更具创新性的是,东营在全省率先推出“老年父母+残疾子女”家庭共同入住养老服务,26家养老机构设置托养床位,满足了一些家庭的迫切需求,拓展了养老消费新场景。
“服务跟着老人走,消费才能跟着需求走。”东营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陈小红表示,通过场景化服务供给,让养老消费看得见、摸得着,切实提升老年人消费意愿。
医养联动
深度融合提升养老市场价值
“在养老院就能看病,医保还能报销,老人不用来回跑医院了。”采访中,东营市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王永健介绍,失能老人可通过“养老机构床位+医疗床位”转介,及时得到康复治疗。
这一便利,得益于东营大力推行的“五床联动”机制——家庭养老床位、家庭病床、医疗床位、养老机构床位、安宁疗护床位高效衔接。急症老人可通过“红色通道”转入医疗床位,康复期转至养老机构或家庭病床,稳定期享受居家照料服务。安宁疗护床位则是为临终老年人提供疼痛管理、心理慰藉等服务,相关消费纳入医保衔接范围。作为医养新兴服务,全市9家医疗机构已建设160张安宁疗护床位。
“五床联动”的闭环机制让“床位”在无缝转介的过程中,实现了医疗护理、康复辅具、心理疏导等多元服务的高效衔接,为老年人提供了全周期全方位的医养服务。
为满足老年群体医养的刚需,东营正在积极引导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养老机构设家庭医生服务点;广泛开展中医康养普惠服务,在丁庄街道等地试点“中医+康复+养老”健康管理模式,推广中医理疗、康复器械等医养服务。目前,该市已建成93家老年友善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资源。
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为“五床联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开启了高效利用的探索——长期护理保险的消费“托底”。“积极落实长期护理保险全覆盖,11家定点养老机构纳入保障范围,能切实减轻需要长期护理服务老人的消费负担。”陈小红介绍,该保险针对失能等级3-5级的参保老人,每人每月最高支付居家护理类750元、机构护理类700元,并提供每月2-10次的上门巡诊,远程问诊24小时响应,已惠及3000余名失能老人。
75岁老人刘福义因脑胶质瘤丧失自主生活能力,入住河口区中医院康养中心。医院对其评估后制订了专业的照护方案,直接提供养老床位与医疗床位高效转介,并成功申请长护险。家属连连感谢:“看病和日常照料一起解决,让我们省心又得实惠!”
这正是通过医养联动探索“五床联动”的初衷:提升养老质量,挖掘高质量的养老市场价值。
业态创新
智慧旅居拓宽消费边界
智能机器人“小安”24小时巡逻,随时反馈扫描发现的各种安全隐患;智能门磁记录老人进出时间和频率,智能手环测量分析老人的心率、呼吸、体动情况,床头、卫生间安装的“一键呼”系统,帮助老人及时联系到紧急联系人……在东营区德康宁医养中心,智慧养老场景也让老人们享受着科技的红利。
足不出户,享受智慧养老新生活。东营两家养老机构获评省级智慧养老院。居家智慧养老生活也走进寻常百姓家。
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患有高血压的七旬老人张汝信,对着电视按下遥控器,便可实现与医生的连线,进行高清视频问诊。这个智慧医养服务平台的“一键诊疗”系统,已为开发区40户高龄家庭装上“健康保险栓”。
“这是华为精心自主研发的康养AI传感器,能够通过先进的毫米波雷达技术,精准检测老年人跌倒、坠床状况以及睡眠质量,能有效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在华为全屋智能智慧康养体验中心,负责人宫帅为顾客一边示范操作,一边讲解功能。智慧养老系统成了银龄消费的“香饽饽”。
智慧技术为东营养老消费开辟新赛道。与此同时,东营充分发挥沿黄、靠海、温泉多等地域特色,以及“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三大世界级旅游资源优势,打造旅居养老路线,让“养老+旅游”成为消费新热点。
8月立秋后,东营德康宁医养中心迎来了27名来自江苏的老人。从住宿房型的自由选择到养生餐厅针对老人健康状况的科学配餐,从专业的健康照护到漫游出行的特色安排,老人们赞不绝口。目前,德康宁医养中心已和海南、江西、河北以及省内青岛、烟台、威海等地30多个团队建立合作关系,推广东营个性化旅居服务。
揽翠湖温泉康养中心配套老年公寓、一级中医院、高端别墅疗养中心、温泉中心、果蔬采摘园、高尔夫球场等场所,自2024年12月开业以来,成为东营旅居康养的热门地。作为全市首个集“医、养、康、产”于一体的综合性康养园区,占地面积约178亩的东方健康小镇也扬帆起航,建起旅居养老公寓和银发经济产业园,在8月28日迎来大健康产业基地的首家企业进驻。
旅居养老作为新兴业态,激活着“生态消费”的巨大潜力。东营也正在积极打造黄河口生态养老目的地,让老年人幸福的晚年也有诗与远方。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