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潘从武
本报通讯员 古雪丽 罗兰
“欠了大半年的租赁费,求助综治中心后5天就到账了,书记调解真给力!”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查干诺尔乡村民杨某专程来到博湖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表达谢意。此前,一场涉及多人的租赁费纠纷在该综治中心“书记(局长、主任)调解室”的介入下迅速化解。
博湖县综治中心得以高效办结群众诉求,是巴州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有力支撑的结果。
自今年巴州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以来,各县市、乡镇(街道)统一使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平台”,加大信息数据共享,统筹网格发现和“梨马办”“枣早办”等线上平台信息,实现纠纷全量汇聚、全程纳管。同时,整合法院、司法行政、信访等10个重点部门常驻,民政、妇联等14个部门和群团组织轮驻,道路交通事故调委会、物业纠纷调委会等28个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和特色调解室入驻;其他部门随叫随驻,推动矛盾纠纷化解从“多头跑”向“一站结”转变。
2023年,张某和李某签订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张某将位于轮台县轮台镇的660亩土地,以137万元的价格转让给李某。李某接手后,投入大量资金对土地进行开垦、打井、铺设滴灌设备等。然而,由于张某在转让时未告知土地存在权属争议,导致李某一年内无法正常耕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李某要求张某退还全部土地转让款,但退款过程遭遇复杂情况——张某在转让土地后不久与其妻离婚,其中97万元款项经其前妻账户流转,使得退款事宜涉及多方协调。双方多次协商无果,矛盾激化。网格员收集信息后上报平台。
今年5月30日,李某和张某一同来到轮台县综治中心寻求调解,公共法律服务窗口人民调解员侯宇宙接待两人。由于案情复杂,双方分歧较大,首次调解未能成功,当事人一度考虑通过诉讼途径解决。在综治中心诉讼服务窗口全面了解诉讼程序后,两人还是希望调解解决问题。
在侯宇宙的耐心沟通下,张某前妻最终同意配合调解。5月31日,调解工作重启。经过近4小时的协商,双方最终达成一致:双方解除已签订的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张某分三期向李某退还137万元土地转让款,2027年底前还清欠款。根据协议,张某须于今年10月前先行支付68万元,其余款项按约定分期偿还,李某拥有水井、彩钢房等附属设施的所有权。为确保还款顺利,张某前妻对其中的97万元承担担保责任。
“我们将继续跟进协议履行情况,确保纠纷得到圆满解决。”侯宇宙说。
今年以来,博湖县综治中心创新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针对久拖不决、涉及面广的疑难复杂问题,打造“书记(局长、主任)调解室”,由部门单位主要领导承办调解。
5月21日,杨某等10人向综治中心反映,某公司雇用他们拉运芦苇后,拖欠机械租赁费达半年之久,涉及金额较大。综治中心立即启动联动机制,召集多部门联合会商,并启用“书记(局长、主任)调解室”工作机制,邀请该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陈蒙蒙牵头成立专项调解组。
经查,拖欠根源在于该公司尚未收到上游企业的芦苇货款。调解团队充分考量双方实际困难后,组织多轮协商,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分期还款协议:由企业先行支付50万元保障杨某等人的基本生活,剩余款项分期支付,并由林业和草原局全程监督落实。5月26日,首批50万元款项发放至杨某等人的账户。
“让职能部门‘一把手’直面群众诉求,既压实了领导责任,又提升了化解效能。”博湖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郑留闯说,自“书记(局长、主任)调解室”运行以来,已牵头化解疑难复杂纠纷5件,帮助群众追回工资70万余元。
此外,巴州建立“双督办”机制,对依法穷尽手段仍未解决的事项,重点督促落实化解责任;对应受理未受理、应办理未办理的问题及时纠正督办。同时,疑难事项实行县(市)委书记签批盯办,4月以来推动化解难题107件。
截至目前,巴州各县(市)综治中心共受理矛盾纠纷6530件,调处率高达97.48%;信访总量下降14.93%,两级法院收案数同比下降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