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医疗告知,既是依法行医的“硬要求”,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软实力”。为进一步增强全院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与医患沟通能力,有效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2025年9月1日下午,医患办特邀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医药法律与伦理研究中心刘鑫教授,为全院医务人员带来一场题为 《新形势下医疗告知要求与法律意义》 的专题讲座,由医患办主任刘小华主持。本次培训反响热烈,现场学习氛围浓厚。
01
直面医疗纠纷新形势
培训伊始,刘鑫教授直击当前医疗环境的现实痛点。他指出,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投诉渠道日趋多元化,为更有效地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并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医务人员亟需进一步加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提升医患沟通效能;同时严格规范医疗风险告知、依法依规开展诊疗活动,完善病历书写与保管制度,将医疗纠纷预防工作全面融入日常医疗实践的各个环节。
02
聚焦核心:
医疗告知不是“走过场”,
而是“建桥梁”
什么是有效的医疗告知?刘教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九条进行了深度剖析,强调医疗告知已从简单的“告知-签字”模式,转变为需要医务人员说明的、患者“明确同意”的深度沟通过程。有效的告知,必须是用患者能听懂的语言,将病情、诊疗措施、潜在风险、替代方案等内容说清、说透,真正帮助患者做出最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他尤其重点讲解了替代医疗方案的告知义务,并通过真实案例警示大家:“告知不到位”已成为医疗损害鉴定和司法判决中认定医疗过错的高频原因。
03
互动答疑:
破解临床实践中的
“疑难杂症”
刘鑫教授严谨而不失幽默的讲解点燃了全场的学习热情。大家纷纷结合自身工作困惑积极提问,问题聚焦临床实际。刘教授针对问题一一给予了细致、权威且操作性极强的解答,为临床工作者理清思路、扫清障碍。互动问答环节中,问者切中要害,答者拨云见日,让抽象的法律条文彻底“活”了起来,转化为各科室可直接应用的实战工具,将整场培训的气氛推向高潮。
本次培训内容充实、干货满满。医务人员纷纷表示,这不仅是一堂法律课,更是一堂沟通课、人文课。最后,刘小华主任强调,通过本次培训,大家对知情告知不仅是法律义务,更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桥梁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大家应进一步提高对告知与说明义务的重视程度,主动将其作为一种医疗工具运用于临床实践。医疗告知贯穿于诊疗活动的各个环节,需将法律法规要求转化为自觉的诊疗行为,在切实保障患者知情权的同时,也为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的法治根基。
编辑:宣传中心
北京妇产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