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绊了个跟头!被判赔偿100万元。
事情起因是,拼多多未获米哈游授权,发布《原神》主题任务并招募博主推广,要求其在视频或评论区挂载“1元抢一万原石”链接导流下载App;但该活动无法兑现原石,属虚假宣传,更误导玩家认为双方存在合作,损害米哈游商誉。
米哈游起诉后,一审认定拼多多虚假宣传构成不正当竞争,判赔35万元,原、被告双方均提起上诉;最终,浙江高院二审维持虚假宣传认定,另增仿冒混淆侵权判定,判令其停止侵权、消除影响并赔偿100万元(含合理维权费用)。
电商发展已进入深度竞争阶段,流量与用户增长愈发艰难。拼多多这类以噱头、擦边球获取流量的做法,虽可能短期获益,但从长远看,无异于饮鸩止渴。
官司缠身,剪不断理还乱
对比其他电商平台,拼多多官司还真不少。
据网络公开数据,近一年内以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为当事人的历史开庭公告有21978则,其中案由为“侵害商标权纠纷”的公告以6618则居首,其次为“网络服务合同纠纷”有4506则,“侵害作品发行权纠纷”有4365则。
从行业角度来看,电商平台的高频交易特性增加了产生合同纠纷的可能性,商品质量、退换货、货款支付等环节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诉讼。拼多多作为一家大型电商平台,拥有海量的商家和用户,交易频繁且数量庞大,自然增加了各类纠纷的可能性。
据《黑猫投诉2024年度电商领域投诉数据报告》数据显示,拼多多、淘宝(含天猫)、京东、抖音四大电商平台投诉占电商领域总投诉量的83.3%;头部投诉商家中,拼多多回复了20%的投诉,淘宝(含天猫)只回复了5%的投诉,其余商家处理良好。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消费者作为弱势群体,若因商品质量、虚假宣传、售后服务等问题权益受损,依法提起诉讼维权无可厚非。拼多多作为平台方,本应承担起监管商家、确保商品和服务质量的重任,却因监管不力,导致自身频繁卷入诉讼。
据黑猫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1日,拼多多在黑猫投诉平台的累计投诉量为1871104条。投诉内容包括客服、商品等问题,例如:商品质量差、虚假宣传、退款延迟、拒绝退款、客服响应慢、态度差等等。
从平台角度来看,随着商业版图的不断扩张,拼多多在业务扩张与合规治理之间的平衡困境愈发凸显。业务的快速增长带来了更多的交易、更多的商家和用户,这无疑增加了合规管理的难度。
总之,在当下注重知识产权保护与品牌声誉塑造的电商新时代,拼多多这种做法,无疑是在为自身发展埋下一颗颗定时炸弹。
营收增速放缓,利润更是下滑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电商竞争环境中,曾经的“黑马”拼多多正面临严峻考验。
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受高质量发展加大投入的影响,拼多多本季度营收增速放缓至7%,单季营收1040亿元。拼多多二季度净利润307.5亿元,同比下降4%,连续两个季度呈现下降趋势。
众所周知,拼多多曾以社交电商模式迅速崛起,通过低价策略和用户裂变创造增长奇迹。然而,随着市场规模基数的扩大及市场渗透率渐趋饱和,其营收增速自然回落。
一来,国内移动互联网用户总量趋于稳定,下沉市场的增量红利逐渐减弱,拼多多用户获取成本持续攀升;二来,淘宝特价版、京东秒杀等同类模式迅速跟进,抖音、快手等直播电商,进一步分流用户注意力与消费份额;三来,宏观经济压力下,消费者趋于理性,低价策略虽仍有市场,但带动整体营收增长的效能已不如前。
与此同时,拼多多已连续两个季度出现利润下滑,这表明公司在增长换挡期面临一定的盈利增长压力。
一方面,尽管拼多多努力推动“品牌上行”,但补贴消费者、扶持商家等仍为主要获客与留存手段,高额营销支出侵蚀利润空间。
二季度,拼多多在“百亿减免”等惠商举措的基础上推出“千亿扶持”新战略。财报显示,拼多多在线营销服务及其他业务的收入为557.03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491.16亿元增长13%。运营支出方面,一般及行政开支为15.3亿元,低于市场预期的19.1亿元。
另一方面,为了实现产品从产地到消费者手中的高效、优质配送,拼多多在仓储、冷链及农产品供应链等领域的长期投资,短期内难以贡献利润,反而推高运营成本。
以农产品业务为例,在“多多好特产”扶持下,全国各地农产品加速出山进城,其中,时令水果销量同比增长51%,海鲜水产同比增长48%,,蔬菜、肉蛋、乳品饮料等品类亦保持高速增长。
此外,拼多多寄予厚望的海外业务 Temu,虽然在海外市场扩张迅速,一度展现出强大的增长潜力,但目前也面临诸多困境。据彭博社估算,4月至6月期间,Temu在美国市场的月活跃用户数下跌最多达46%。
毫无疑问,拼多多当前营收增速放缓和利润下滑的趋势,反映了自身的阶段性瓶颈:一方面需守住国内基本盘,优化“多实惠+好服务”的平衡,另一方面要持续推进Temu的海外扩张,双线作战对组织能力和资金调配均构成巨大压力。
短期利润能否换来长期增长?
拼多多当前营收增速放缓和利润下滑的趋势,不仅反映了企业自身发展进入了瓶颈期,更揭示出中国电商行业整体已进入深度调整期的现实。
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拼多多、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依靠单一的低价策略或粗放式的扩张模式已难以持续发展。行业竞争焦点逐渐转向供应链的深度整合、服务质量的提升、用户体验的优化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等多个维度。
对于拼多多而言,如何在业务扩张与成本控制之间找到新的平衡,如何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实现盈利增长,将成为其未来能否突破困境、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方面,未来竞争不仅是用户争夺战,更是优质商家资源的争夺战。商家是发展根基,唯有其良性成长,平台方能供给更丰富的优质商品与服务,进而实现用户留存与增长,拼多多需要持续加大对商家的扶持力度,不能因短期盈利压力半途而废。
另一方面,AI和大数据正在重塑电商的运营模式。拼多多需要利用AI提高运营效率,优化成本结构,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例如,通过预测模型提前预判商品的销售趋势,合理安排库存,减少缺货和积压现象;利用智能物流调度系统,优化物流配送路线,提高配送效率,降低物流费用。
可以预见,电商平台已告别野蛮生长阶段,未来将更依靠精细化运营、供应链效率与技术创新。拼多多的当前困境,也是整个行业走向成熟与分化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