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当首批“法律顾问”出现在田间地头、村居巷陌时,不少干部和群众暗自嘀咕:“咱这村里的那些理不清的糟心事,法律顾问来了就能解决?”“他们讲的法律条文能有啥用?”“有事还不如找村(社区)干部评评理。”
如今,“有事找法律顾问”已悄然成为基层干部群众的口头禅,村里定制度、签合同、闹离婚、争土地,大家第一反应就是找法律顾问——这悄然转变的日常,正是兴宁市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用润物无声的韧劲,让法律服务直达基层末梢,打通法治惠民“最后一公里”的生动写照。
十年筑基:织密乡村法治“服务网”
自2014年5月全省开始部署开展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以来,兴宁市及时贯彻落实上级工作要求,在2015年实现了全市所有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
十年来,市司法局聚焦基层法律服务需求,着力夯实制度根基、强化培训力度、丰富宣传路径,不断织牢织密法律服务网,为基层治理注入强劲的法治动能。
制度先行,持续完善考核管理机制。兴宁市司法局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梅州市及兴宁市对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的部署要求,先后印发了《兴宁市开展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工作的实施方案》《兴宁市村(社区)法律顾问考核方案》《兴宁市司法局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资金实施方案》等制度文件,不断健全服务标准、考核细则、经费保障等机制,建立了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机制,实现了“村村有顾问、月月有服务、事事有回应”。
强化培训,不断提升法律顾问能力水平。兴宁市司法局常态化组织开展岗前培训,适时开展业务研讨座谈会,十年来累计开展业务培训及座谈会近70场次。内容紧扣法律顾问业务职责、系统填报、基层常见矛盾处理、群众沟通技巧以及最新政策法规,进一步提升了顾问队伍的法律素养,增强了顾问队伍服务基层的实战能力,促使顾问队伍充分发挥“六员”(普法教育宣传员、法律知识讲解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法律援助承办员、涉法事务服务员、帮矫工作辅导员)作用,助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宣传造势,线上线下齐发力。兴宁市司法局积极搭建平台、丰富宣传形式,十年来累计在各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张贴法律顾问公示牌近万张,累计发放法律顾问工作宣传单、便民联系卡近30000份,同时依托“兴宁普法”微信公众号、市司法局以及各镇(街道)官网公示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律师配置情况,通过“线上+线下”双轨宣传方式,不断提升群众对村(社区)法律顾问的知晓率。
十年深耕:细作法治建设“责任田”
“我们村里的驻村律师蓝干律师专业能力强,为我们村里解决了很多问题,无论是审核合同还是纠纷调解方面,都给了我们很大帮助,现在我们村里有什么问题都会第一时间找蓝律师。”福兴街道墨池村的村干部卢永东说。
兴宁市村(社区)法律顾问扎根基层,他们俯下身、沉下心,十年如一日地精耕细作法治建设“责任田”,充分发挥“六员”作用,将专业的法律知识转化为化解矛盾纠纷、协助基层自治管理、提升群众法治素养的实际成效。
深耕“调解垄”,定分止争促和谐。他们是化解矛盾纠纷的“行家里手”,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运用耐心严谨的态度和专业知识成功协助化解了环保信访案、意外死亡赔偿纠纷、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等大量纷繁复杂的矛盾纠纷,例如罗浮镇的村民邹某(化名)因拆旧复垦的土地归属问题数次协商无果后进行了多次上访,后经该镇驻村法律顾问刘林辉律师走访入户,面对面向其摆事实、讲道理、说法律,最终成功解决了这起群众上访案件。
兴宁市司法局还与市纪委监委建立了联动协调工作机制,通过“信访+村(社区)法律顾问”模式,积极引导群众依法理性反映诉求、维护权益。据统计,十年来兴宁市村(社区)法律顾问累计参与调解及邻里关系、土地权属、婚姻家庭、损害赔偿等矛盾纠纷1416件,其中成功协助化解了8单市纪委监委移送的涉法涉诉信访积案,有效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有力维护了基层的和谐稳定。
精做“参谋员”,村居自治添法翼。他们是村务管理决策的“智囊团”,深度参与村规民约修订、完善议事制度、集体经济合同审查、重大项目法律风险评估等事项。如常态化严把村(社区)集体“三资”经营性合同法律审核关,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法治动能;为园区企业提供精准高效的法律服务,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针对农村留守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帮助代写法律文书、协助申请法律援助,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十年来兴宁市村(社区)法律顾问累计提供法律咨询50817次,出具法律意见2650次,提供法律援助233次,在2024年开展的“三资”合同审核工作中,村(社区)法律顾问审核“三资”合同2372份;自2023年成立律师慧企工作点以来,累计为园区企业员工提供法律咨询202批次,参与园区纠纷研判会议38场次,开展“送法进园区”法治宣传活动8次。
勤播“普法种”,法治意识入民心。法律顾问们化身乡村法治“播种机”,服务模式更加灵活高效。线上,用活村(社区)法律顾问服务微信群、电话、微信语音及视频等即时解答群众咨询,定期推送法律知识与典型案例;线下,通过“板凳会”、座谈会、法治讲座、法治课堂等方式,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等法律知识送到群众家门口,打通服务“末梢循环”。
十年来村(社区)法律顾问累计开展普法活动近20000场次,切实增强了群众的法治观念,提升了群众的法治意识,进一步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用法的良好环境。
十年生花:结出法治惠民“幸福果”
“黎律师,我没钱,我赔不起的啊,我该怎么办……”大坪镇村民杨某在一起交通事故中被判定负全部责任,经法院判决其需承担20多万元的赔偿责任,但其身患残疾,家庭条件困难,无力承担如此巨额的赔偿,遂向村委会和驻村法律顾问黎远青律师求助。
黎远青充分了解事件情况后,联合村委采用背靠背的调解方式,多次做涉事双方思想工作,在充分照顾受害一方情绪的情况下,实事求是地说明村民杨某某的经济状况,对受害一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经过村委和黎远青耐心细致的调解,最终促成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了《和解协议》,杨某的赔偿金额降低了近65%。调解成功后,杨某激动地握着黎律师的手一再表示感谢,连连说“还好有你们”。
十年坚持,村(社区)法律顾问早已不再只是公示牌上的一长串信息,法治暖流已经缓缓淌进了基层干部和群众心间,悄然开出了鲜花,结出了硕果。
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升:村干部依法办事意识普遍增强,“有事找法、遇事靠法”渐成共识,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步伐加快。
群众法治获得感持续增强:法律服务触手可及,群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大幅提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社会和谐稳定根基更加牢固: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有效促进了邻里和睦、乡村和谐,为乡村振兴营造了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群众对法律顾问工作的知晓率和满意度连年攀升。
律师队伍价值充分彰显:广大律师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实践中经受了锻炼,增长了才干,社会责任感显著提升,树立了新时代人民律师的良好形象。
十年展望:谱写法治惠民新篇章
“我们村的谢彤律师非常专业,责任心又强,而且每季度开展法治讲座前,都会征求我们的意见,他会结合我们的需求来开展法治讲座,希望这么好的律师能一直在我们这里担任法律顾问!”黄槐镇槐东村的村支书曾东宏对着我们司法所的工作人员真诚地说道。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村(社区)干部、群众一声声发自内心的认可,无疑是对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的最真实褒奖、最有力见证。十年来,他们用专业的法律服务和真挚的为民情怀,合力推动村(社区)法律顾问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升级,在基层治理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法治篇章。
十年磨一剑,今朝再出发。兴宁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说,站在新的起点,兴宁市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新需求、基层社会治理新课题、人民群众法治新期盼,进一步深化服务内涵、创新服务方式,推动法律顾问从“全覆盖”向“精准化、高质量”转变,让法治的甘泉持续滋润广袤乡土,为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兴宁、平安兴宁贡献更大力量,为再造一个新兴宁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南方+记者 张柳青
通讯员 彭崇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