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宣誓就职以来,到八月底为止,他在白宫已经待了七个多月。这段时间里,他签署的行政命令数量惊人,达到192个,编号从EO 14147一路到14338。几乎每隔几天,白宫就会发布新的指令,政令如潮水般涌出。大多数命令都对准了拜登四年间铺设的政策基础,进行系统性拆解。根据白宫公开文件显示,特朗普在上任的第一天,就通过了一项名为“初始撤销有害行政命令和行动”的EO,一举废掉近80项拜登时期的举措,可谓开局便大刀阔斧。
那么,这些变动对百姓生活意味着什么?能源价格的确有所下降,油价和电费都出现了回落,让家庭开支稍稍轻松了一些。然而在国际关系和宏观经济方面,美国却仿佛在高空钢丝上行走,随时可能坠落。
移民问题依旧是特朗普的重点和软肋。拜登时期,非法移民数量一度飙升至约1400万,边境巡逻队人手不足,社区内充斥着围绕遣返的争议。特朗普上台后,立即恢复“留在墨西哥”政策,ICE特工展开大规模行动,到八月底,净迁移数据下降了60%,甚至可能创造50年来首次负增长。短期内,纳税人少付了约1500亿美元的福利支出,边境安全表面上得到了加强。但与此同时,家庭分离的场景再次出现,拉美裔社区陷入动荡。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被遣返的人数比去年同期多出整整一百万,法庭案件积压如山。支持者认为这是恢复秩序的体现,但对那些基层移民家庭而言,这意味着收入和生活来源被切断,社会撕裂加深。
在能源与气候政策上,特朗普的逆转更是猛烈。拜登曾借EO 13990和14008推动绿色转型,试图用补贴和国防生产法扶持清洁能源产业。然而特朗普上任首日就撤销了这些政策,还取消了联邦可持续发展计划。到八月底,海上石油勘探租赁数量飙升,煤矿与天然气厂重新开工,产量增加20%。美国能源联盟列出超过200项政策回撤,包括取消汽车燃油效率标准等。短期内,汽油价格降至2020年以来最低,蓝领工人的加班收入增加,许多家庭切实感到经济宽裕了一些。但负面效应同样显现:空气质量恶化,河流污染频发,医疗账单上涨。美国还再次退出巴黎协定,全球减排目标遭受打击。
科技领域同样剧烈震荡。拜登在EO 14110中试图建立人工智能的安全框架,以防范风险。特朗普则在上任一周内撤销,改以“促进创新、减少障碍”为主导。硅谷企业欢欣鼓舞,投资涌入,但监管松绑带来数据隐私和就业风险。与此同时,拜登用来规范并购和促进竞争的EO 14036被废除,大公司获得更大自由。劳工政策同样倒退,联邦承包商最低工资15美元和合同工保护措施被一一撤销,薪酬透明也成了历史。工会愤怒反弹,但工人议价能力被削弱,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社会公平与教育政策也未能幸免。拜登推动的种族公平、性别平等措施和联邦机构的选民登记推广都被撤销。哈佛等高校受到影响,国际留学生名额缩减,校园多样性下降。多元文化办公室关闭,少数族裔社区的福利缩水,拉美裔和亚裔家庭的社会上升通道受阻。特朗普宣称这是反击“激进意识形态”,但基层家庭感受到的是机会的减少。
国际上,特朗普的“退群”模式再度上演。美国退出世卫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并重申退出巴黎协定,人权理事会也被抛弃。盟友因此对美国信任下降,北约峰会上美国的提案无人响应。与此同时,特朗普发动新一轮关税战,对欧盟、日本和菲律宾大幅加税,关税水平飙到1930年代以来最高。短期内制造业回流,就业数字好看,但超市物价上涨,农民出口受挫。全球南方国家转向中国,美国在国际场合愈发孤立。
总体而言,特朗普的政策逆转让保守派热情高涨,他们认为“美国优先”得以重申。但对普通百姓来说,这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而是真实的生活:移民家庭的破碎,工人权益的流失,环境恶化的代价,以及国际孤立的后果。汽油便宜了,但社会分裂更深,抗议与诉讼不断。表面上,特朗普赢得了声势,然而从长远看,美国的制度根基却在承受着更大的不确定性与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