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海康 青岛报道
今年是《青岛市控制吸烟条例》(下称《条例》)实施12周年,也是我国履行《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20周年。回溯2013年9月1日,《条例》在青岛正式颁布实施,这座城市由此成为全国首批规定 “室内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全面禁烟”的城市,同时也是计划单列市和山东省内首家出台控烟法规的城市。历经十二年,青岛控烟工作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数据显示,青岛市成人吸烟率已下降至19.5%,较立法初期下降1.8个百分点;吸烟者数量从2014年的192万人减少至2022年的167万人,累计减少25万人,不仅提前达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控烟目标,更在全国控烟工作中走在前列。
从公共场所控烟执法效果评估来看,成效同样显著。全市禁烟标识张贴率较立法初期增长近三成,80%以上的场所制定了与控烟相关的制度和规定,较立法初期提升近七成;总违法吸烟率降低约7%,公共场所烟草广告实现零出现。更值得欣慰的是,“无烟”已成为青岛市民的共同期待,公众普遍支持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对吸烟及吸二手烟所导致的各项危害知晓率持续上升,其中80% 以上的公众“非常支持”公共场所全面禁烟。
在社会各界的积极努力下,青岛市无烟环境建设实现全覆盖,典型案例获全国全省推广。目前,青岛已实现无烟学校全覆盖,无烟家庭建设数量达27442个;同时实现无烟机关全覆盖,多家青岛市无烟党政机关作为国家级、省级优秀无烟党政机关典型案例被推介,充分彰显了青岛控烟工作的成效。此外,无烟医疗机构、无烟婚礼、无烟企业、无烟街道的建设,也在青岛形成了控烟新风尚,让青岛成为全国、全省的 “控烟样板”,并作为全国10个“控烟先锋城市”之一进行优秀案例展示。
为进一步巩固控烟成果,青岛不断强化控烟执法,完善控烟政策和规范。统一了禁烟标识图案、张贴范围、张贴密度以及控烟投诉热线(12345),建立健全了禁烟场所“四有一无一劝阻”工作制度;将控烟执法列为全市爱国卫生和健康青岛行动的重点任务,建立青岛市控烟执法部门定期会议制度,定期召开控烟执法部门联席会议;青岛市爱卫办还定期组织联合集中执法活动,针对重点场所开展暗访检查,以严格执法守护无烟环境。
想让吸烟率持续下降,戒烟服务必须紧跟而上。青岛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打出“组合拳”,全方位强化戒烟服务能力,为烟民提供贴心支持。目前,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疗机构已全部开设戒烟门诊,由专业医生为烟民提供戒烟服务;同时多次举办戒烟大赛,点燃烟民戒烟动力;实施社区戒烟综合干预试点,将戒烟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还创新引入中医药戒烟服务,用特色疗法提升戒断成功率,助力更多烟民摆脱烟瘾。
不少市民关心,维护无烟环境,经营者、普通市民、小区居民该承担哪些责任、享有哪些权利?《条例》对此作出了清晰解读。对于经营者和管理者,需牢记“四有一无一劝阻”:一是有禁止吸烟管理制度,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二是有明显的禁止吸烟标志;三是有举报投诉电话(青岛市统一规定 12345 为投诉电话);四是开展禁止吸烟检查;“一无” 即不得在禁止吸烟场所提供烟具(烟灰缸等)和附有烟草广告的物品;“一劝阻” 则是对在禁止吸烟场所内的吸烟者予以劝阻,不听劝阻的,可要求其离开、拒绝为其提供服务,或向有关监督管理部门报告投诉举报。若违反以上规定,控制吸烟监督管理部门将给予警告或罚款。
普通市民在控烟工作中享有 “控烟监督权”。在禁止吸烟场所发现有人吸烟时,市民有权直接要求吸烟者停止吸烟,有权要求该场所的经营者、管理者予以劝阻,也有权拨打投诉举报电话对违法行为进行举报。而在居民小区,《条例》建议通过居民公约、业主公约约定本居住区的禁止吸烟范围,居民、业主应当共同遵守,携手营造小区无烟环境。
十二年控烟成绩亮眼,但青岛的控烟之路仍需 “加码”。监测数据显示,目前青岛市成年男性吸烟率仍然较高,市民对烟草危害健康的认识仍存在不足且不够全面,吸烟者的戒烟意愿不强,戒烟干预服务和控烟执法力度也亟待加强。接下来,青岛市将结合健康城市建设,进一步推进落实控烟履约和《条例》实施,明确各行业控烟职责,建立完善多部门联合管理的控烟长效工作机制;同时进一步强化社会监督,发挥控烟志愿者作用,加大控烟宣传和告知力度,吸引更多市民加入控烟行列,共同消除二手烟危害,让“无烟青岛”成为城市文明形象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