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红利不是商家的“唐僧肉”
□ 湖北日报评论员 艾丹
近期,旨在用“真金白银”缓解家庭养育压力的国家育儿补贴政策发布。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就在补贴即将兑现之际,众多新手父母发现,奶粉、纸尿裤等母婴用品价格“涨声响起”,不少知名品牌因此陷入“借机牟利”的舆论旋涡。
每孩每年3600元,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育儿补贴政策是国家层面对育儿家庭的关心,意在为万千家庭降低育儿成本,提振社会的生育意愿。如果有的商家趁机悄悄涨价,或是以“更换包装”“取消折扣”为由变相抬高价格,就会让许多家庭感觉政策红包还未落进口袋,多余的支出已经掏出口袋。政策暖意如果遭遇价格寒流,的确会降低育儿家庭的获得感。
母婴用品是一些育儿家庭的刚需。一方面,育儿补贴等政策利好,增强了市场预期。另一方面,婴幼儿的使用习惯一旦形成,一般很难改变,这也意味着奶粉、尿不湿等一旦涨价,消费家庭只能被迫接受。尽管有的商家称仅少数品类价格略有波动,并解释涨价与育儿补贴政策出台无关联,但此次涨价的时机这么“赶巧”,很难不让消费者有所联想。除开原材料、生产成本上涨等因素,部分商家借机“割韭菜”“搅浑水”的行为,是对正常市场秩序的伤害。
政策初衷为民,但若缺乏有效监管,便会被逐利者钻空子,最终损害百姓利益与政府公信力。之前各地出台“以旧换新”政策,本意是提振消费、改善民生,却被一些商家通过虚假优惠、劣质产品来“薅羊毛”。如今,国家育儿补贴发放之际,市场又按捺不住,也想蹭一波红利。这也说明,让好政策取得预期效果,不仅是政策单方面的事,还需要监管部门、市场经营主体同向发力,避免见缝插针、借机敛财的行为,为惠民政策的落实加一把劲。
好政策必须配以“硬监管”,才能真正惠及于民。加强对商业行为的监管,并不是说违背市场规律办事,而是在尊重市场经济以及公平竞争原则下,对哄抬物价的行为果断出手,对钻政策空子的营销雷霆打击。许多惠民政策所系皆为民生大事。商家应珍惜政策机遇,以优质产品和服务赢得信任,而非短视牟利。做好政策之外的配套工作,让惠民政策不在现实中被稀释、被“挖墙脚”,才能避免好政策成为某些商家眼中的“唐僧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