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锦锋)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近日在贵州贵阳开幕。本届数博会以“数聚产业动能 智启发展新篇”为主题,举办26场交流活动和34场系列特色活动,设置了数智领航、数智基建、数智服务、数智应用、数智创新、数智体验6大主题展馆,展示一批数字经济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
(图片来源:摄图网)
在不断刷新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的带动下,今年以来,我国数字消费场景加速扩容,智能家居、AI眼镜等创新产品持续火爆,智能无人机、车载设备等领域工业增加值同比大幅增长。其背后是数字基础设施的夯实、技术攻坚的突破以及政策与市场的同频共振。三者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基础设施夯实底座:5G与AI构建消费新场景
数字消费的扩面提质,离不开新型基础设施的支撑。截至2025年6月,我国已建成5G基站超350万个,实现所有地级市城区和县城城区连续覆盖,5G网络用户占比超60%。这一庞大的网络体系不仅让高清视频、云游戏等传统应用体验升级,更催生出智能驾驶、远程医疗等前沿场景。
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突破同样显著。全国已建成20余个国家级AI算力中心,总算力规模超300E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北京智源研究院发布的“悟道3.0”大模型,参数规模达万亿级,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些算力资源通过“东数西算”工程优化布局,让三四线城市也能共享顶尖AI服务。
基础设施的普及,正将数字消费从“可选”变为“刚需”。农村地区5G网络覆盖率超90%,直播电商、智慧农业等新业态加速下沉;城市商圈通过物联网改造,实现停车引导、智能导购等全流程数字化服务。
创新投入加大:从应用层到技术深水区的突围
如今,头部企业纷纷将研发投入转向芯片、操作系统等“硬科技”领域。2025年一季度,腾讯、阿里、百度等企业研发费用合计超500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70%投向底层技术。
在芯片领域,平头哥半导体推出倚天710服务器芯片,性能较前代提升30%,能耗降低40%;壁仞科技发布BR100通用GPU,算力密度达每瓦特1000次操作,打破国际纪录。操作系统方面,华为鸿蒙OS设备数突破8亿,形成跨终端的全场景生态;统信软件推出UOS V20桌面系统,在政府采购中占比超60%。数据库领域,蚂蚁集团OceanBase连续四年蝉联TPC-C测试世界第一,支撑每日10亿级交易量。
大模型技术的突破尤为引人注目。百度文心一言企业版已接入超10万家企业,在合同审核、客服问答等场景效率提升5倍;腾讯混元大模型推出医疗专用版本,辅助诊断准确率达三甲医院主治医师水平。
正如清华大学教授所言:“当互联网企业从‘流量收割者’变为‘技术造钟人’,数字消费才能真正实现从规模到质量的跨越。”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制度创新激发内生动力
国家层面持续出台专项政策,构建数字消费发展的制度保障。2025年《数字经济促进法》正式实施,明确税收优惠、研发补贴、场景开放等具体措施:对关键软件企业实行所得税“三免三减半”;设立500亿元国家数字经济基金,重点支持芯片、工业软件等领域。
政策引导下,市场需求呈现智能化、个性化特征。京东大数据显示,2025年“全屋智能”套餐搜索量同比增长230%,90后消费者中86%愿意为AI功能支付溢价;小米智能眼镜上市首月销量突破50万台,其中70%用户来自非一线城市。消费者倒逼供给升级的案例屡见不鲜:某家电企业因未及时推出AI语音控制产品,市场份额在三个月内下降15%;而接入大模型的智能学习机,用户日均使用时长从45分钟延长至2小时。
这种“政策引导+市场牵引”的良性循环,正在催生新业态。苏州工业园区推出“数字消费券”,消费者购买智能终端可获补贴;成都建设“AI体验街区”,集成200余个数字消费场景。商务部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数字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达28%,较2020年提升12个百分点。
从5G基站到AI芯片,从政策红利到市场活力,我国数字消费正经历一场系统性变革。基础设施提供支撑力,技术创新注入原动力,政策市场形成协同力,三者共同推动消费场景从“可用”向“好用”进化。展望未来,随着6G、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的突破,数字消费必将释放更大潜能,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更强劲的动能。这场变革不仅关乎经济指标的增长,更预示着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深刻重构——一个万物皆显、智能互联的消费新时代,正加速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