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颁布,十年间,党中央、国务院围绕加强国企党建、推进分类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完善国资监管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了从“党建入章”形式规范到“治理入心”实质提升的跨越式发展。
与2015年制度建设初期相比,当前改革在三个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一是党委决策范围从日常经营管理拓展到战略发展领域;二是建立了党建与公司治理效能相互促进的量化评价体系;三是形成了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具有国际可比性的治理模式。这些创新实践表明,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治理效能,不仅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为全球企业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制度演进:从形式合规到治理融合的十年跨越
2015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此后一系列配套文件陆续出台,构成了国企改革的主体框架和四梁八柱。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发出了深化国企改革的动员令。2025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意见》颁发 ,《意见》共8个部分、19条具体举措,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企业科学管理水平、健全企业激励创新制度、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文化体系、优化企业综合监管和服务体系等方面作出全面系统部署。
第一阶段,形式嵌入阶段,即制度框架的构建。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解决党组织在企业治理中的存在性问题。通过强制性制度安排,实现党组织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确认。具体表现为三个维度:组织架构上完成党组织“进入章程”的全覆盖,决策程序上建立党委前置研究讨论的标准化流程,人员配置上推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刚性比例要求。但是也有突出问题,就是个别企业造成了党建和生产“两张皮”现象。
第二阶段,价值创造阶段,即制度效能的市场化验证。这一阶段随着形式嵌入的完成,制度演进转向价值转化能力的建设。该阶段形成两大突破性机制:一是政治优势向经济绩效的转化通道,通过创新容错清单、科研股权激励等制度设计,将党组织动员能力转化为技术创新动能;二是社会责任的内生驱动机制,建立党建考核与ESG评级的量化模型,使公共利益目标成为企业发展的内生变量。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功能叠加,而是通过“党委—董事会”双轨决策系统实现党的领导与市场规律的化学反应,其制度创新性体现在构建了党建引领型企业价值创造模型。
第三阶段,治理基因阶段,即制度的代际传承。表现为党的领导深度内化为企业的组织记忆与决策本能。此时,党组织不再作为独立治理主体存在,而是深度融合,通过认知同化比如管理层政治素养与商业判断的融合,文化融合比如将红色基因植入企业价值观,实现党的领导与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机统一。
这一演进历程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的独特创新路径,它既非简单照搬西方公司治理理论,也非延续传统党政机关运行模式,而是通过制度优势——将政治原则转化为市场语言、将组织优势解码为管理工具,最终形成超越合规范畴的治理新文明。
机制创新:党组织深度融入公司治理的结构性突破
过去十年,国有企业党组织融入公司治理的机制创新实现了从“有形”到“有效”的根本转变。2025年的《意见》作为一项制度设计更加系统、管用,真正做到了“融入治理、发挥作用”。
第一,决策机制从“两套程序”到“一体运行”。过去,党委会和董事会的决策常常需要走两套程序,存在重复研究、效率不高的问题。现在,通过“权责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党委把关重点放在方向性、原则性问题上,董事会专注经营决策,经理层抓执行落实,形成了决策闭环。比如重大投资事项,党委重点研判政治方向和政策风险,董事会评估经济效益,分工明确又相互衔接。
第二,前置研究从“有没有”到“好不好”。早期的前置研究主要是确保党委“参与讨论”,现在建立了标准化的前置研究质量评价体系。党委在重大决策前,不仅看“该不该干”,还要研究“怎么干得更好”,提出建设性意见。通过建立专业智库支撑、完善论证流程,前置研究的质量显著提升,真正成为科学决策的重要保障。
第三,交叉任职从“身份叠加”到“能力融合”。过去交叉任职主要是解决“进没进班子”的问题,现在更注重培养既懂党建又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建立“双向培养”机制,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管理专家。领导班子成员既能在党委会上把准政治方向,又能在董事会上作出专业判断,实现了“1+1>2”的效果。
第四,监督体系从“事后检查”到“全程防控”。监督方式从原来的事后追责,转变为嵌入决策全过程的防控体系。通过建立“决策—执行—监督”闭环管理,把纪律要求融入业务流程,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实时监控。现在重大决策都有“政治体检”,重要项目都有“廉洁评估”,有效防范了各类风险。
这些创新做法,使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从“物理结合”变成了“化学反应”,既坚持了国有企业政治属性,又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为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出了成功路径。
文化编码: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代际传承
中国特色治理体系的传承不是简单的制度复制,而是像基因一样在企业发展的每个环节都留下深刻烙印。这种文化编码主要体现在三个关键方面。
第一,ESG价值的内化传承。我们把社会责任、环境友好和公司治理(ESG)要求转化为企业的“红色基因”,通过绩效考核、干部选拔等日常管理动作持续强化。就像老师傅带徒弟一样,老员工言传身教,新员工耳濡目染,让这些价值观成为全体员工的本能反应。现在做投资决策时,环保指标、员工权益等ESG要素已经和经济效益指标一样,成为必须考虑的硬标准。
第二,跨国治理的经验解码。在“走出去”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了一套可复制的治理密码。比如在海外项目上,既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原则,又灵活适应当地法律环境,形成了“一国一策”的解决方案。这些经验通过标准操作手册、培训课程等形式固化下来,确保新开拓的市场能够快速复制成功模式,避免重复交学费。
第三,数字党建的智能传承。借助数字化手段,我们把党建工作要求转化为可执行、可追溯的系统指令。通过党建大数据平台,可以实时掌握基层党组织运行情况,智能推送工作提示,确保上级精神准确传达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就像手机系统自动升级一样,党的最新要求能够第一时间同步到企业治理的每个末梢。
效能转化:治理优势向发展动能的实践创新
第一,政治引领转化为战略执行力。我们把党中央决策部署作为企业经营发展的指南针,建立第一议题学习机制,确保国家战略与企业规划同频共振。具体操作上,通过“三步工作法”:第一时间传达学习、专题研讨转化、分解落实到年度重点任务。实现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任务与国有企业的发展规划对接,确保大政方针不折不扣落地见效。
第二,组织优势转化为创新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组建党员先锋队。通过“揭榜挂帅”机制,把重大科研项目交给政治过硬、技术过硬的党员团队。目前,已在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的“卡脖子”项目上取得突破,国央企研发投入强度还在继续提升,专利授权量也在持续增长,旨在真正把党的组织力转化为科技创新力。
第三,纪律约束转化为管理竞争力。将党风廉政建设要求细化为经营管理标准,重点打造“阳光采购”“透明投资”两大工程。通过信息化手段把廉洁风险防控嵌入业务流程,在招标采购环节设置“智能围栏”,对异常交易自动预警。实践表明,这种“制度+科技”的监督模式,使采购成本下降,投资回报率提升,纪律红线成了效益增长线。
总之,从“党建入章”到“治理入心”的十年实践,标志着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完成了从形式规范到价值认同的深刻变革。通过制度演进构建基础框架,机制创新打通执行堵点,文化编码实现代际传承,最终在效能转化中释放治理红利。《意见》的出台表明,党组织作用已从章程条款转化为决策惯性,从治理结构渗透到创新生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文化—效能”三位一体发展模式。这种转变既体现了“两个一以贯之”原则的落地生根,更展现出将政治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的中国智慧。
(作者为国能吉林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党建工作部主任)
责编 / 沈竹山
校审 / 李 翔
监制 / 孙玉华
一本关于国企改革的评论
《现代国企研究》杂志是由中央党校国务院国资委分校、全国党建研究会国有企业党建研究专业委员会指导,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主管、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人才研究中心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社科类期刊。2010年创刊以来,杂志秉持“启迪国企现代思维 领航国企特色实践”的宗旨,突出评论特色,围绕国企改革和国企党建两大主题,研究发展规律,解析制度精髓,探索实践途径,已成为服务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权威研究平台和主流舆论阵地。国内统一刊号:CN11-5992/F 全年定价420元
联系人:沈老师
投稿邮箱:xdgqyj@163.com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