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聚焦建设‘五个中心’ 检察在行动”上海检察系列新闻发布会在虹桥基金小镇举行。闵行检察院围绕“护航‘一南一北’发展战略 筑牢科创金融安全防线”主题,介绍金融检察履职情况,解读《服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持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十条意见》。
据介绍,2020年至2024年,闵行区检察院共受理金融犯罪审查逮捕案件237件375人,审查起诉案件311件704人,案件总量折射出金融领域风险防控仍需持续发力。
从类型分布看,非法集资类犯罪、信用卡诈骗犯罪和非法经营罪三大类犯罪占比突出。其中,非法集资犯罪以近60%占比位居首位,洗钱罪案件数量逐年波动上升。
“部分犯罪团伙借助科创概念包装犯罪,这类行为误导社会资金偏离合法科创领域,挤压科创企业融资空间。”闵行区检察院介绍,从犯罪手段来看,当前非法集资犯罪手段专业化、隐蔽化,呈现平台化运作趋势,非法集资不再是简单的 “画饼圈钱”,而是披着“养老产业”“影视投资”“虚拟货币”的外衣,通过股权代持、收益权转让等复杂金融工具构建资金池,利用信息不对称性诱导投资人参与。
除当前非法集资手段日渐专业化、隐蔽化之外,闵行检察院办理的金融犯罪案件还具有信用卡诈骗组织化、产业化,非法经营犯罪扰乱资本市场等特点。犯罪团伙或是通过伪造“白户”公积金记录骗领信用卡套现,破坏银行信贷体系,增加科创小微企业信贷评估难度,或是操纵新三板股价等行为,导致资金在投机领域空转,难以流向科创产业真实需求端。
值得警惕的是,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新型助贷金融“黑灰”产业也逐步进入大众的视野。犯罪团伙往往会冒用正规金融机构或平台的名义,通过“低息高额度贷款”的方式,精准诱骗对资金需求急迫、缺乏专业的金融知识的小微企业主,加重科创小微企业资金负担,甚至导致部分企业资金链断裂,直接影响科技创新活动。
活动现场,闵行区检察院还发布《服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持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十条意见》。闵行检察院深化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功能,将检察保护贯穿航空航天、先进能源及绿色低碳、生物医药等闵行主导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研发、成果转化、市场应用全链条,建立“风险告知前置—案件提前介入—事后治理修复—常态法律服务”全生命周期保护模式。推进与校区、园区、城区“三区”联动,强化对重点区域的知识产权保护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