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子慧 栾海明
又是一年职场新人报到季,“面试时承诺月薪8千,入职后却缩水至6千”“试用期内莫名被辞退”等问题频发,让不少刚走出校园的毕业生倍感困扰。8月28日,在《壹点问法·律师唠一Law》节目直播中,律师结合典型案例,针对职场新人可能面临的高频痛点,进行了详细解读与法律科普。
节目中提到的案例极具代表性:应届生张某通过校招与某科技公司签订《就业协议》,约定岗位为“数据分析师”,月薪8000元。但入职当天,公司要求改签销售岗,底薪降至3000元+提成,并以“扣押毕业证”胁迫其签字。张某拒绝后,公司单方撕毁协议并拒赔违约金。
针对这一案例,北京德和衡(济南)律师事务所高级联席合伙人赵晓静首先厘清了一个关键法律概念:就业协议不等于劳动合同。就业协议是毕业前签订的“预约合同”,旨在约定就业意向;而劳动合同是入职后建立的“本合同”,是劳动关系的法定形式。即便双方已签订就业协议,用人单位仍需在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这是法律规定的强制性要求。
在明确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的区别后,对于案例中公司单方面变更合同关键条款的行为,律师也进一步明确了合法性判断标准:变更劳动合同内容,尤其是岗位、薪资等关键条款,必须与劳动者协商一致,且需通过书面形式确认,或双方实际按变更后的内容履行超过一个月;若用人单位单方面强行变更,则需同时满足“因生产经营需要”“变更内容具有合理性”“不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三个严格条件,否则变更行为即构成违法。此外,扣证件胁迫签字属严重违法,单位将面临处罚,劳动者可举报要回证件,并主张变更协议无效。
当明确公司行为违法后,针对案例中张某面临的维权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条,维权需按以下流程进行:先与公司协商要赔偿,同时收集劳动合同、改签通知等证据;协商不成,向企业调解委员会或基层调解组织申请调解;调解无果,向公司所在地劳动仲裁委申请仲裁(需在1年内提出);对仲裁不服,可在15日内向法院起诉(小额或终局裁决除外)。
而在维权过程中,证据收集至关重要,关键证据清单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基础关系证据,即劳动合同,用于证明劳动关系及原合同内容;二是公司违约证据,如改签通知、拒绝记录、解除协议通知等,证明公司存在违约行为;三是损失证据,即工资记录,用于计算补偿或赔偿金额。
除了维权流程与证据收集,律师还特别提醒职场新人两点注意事项:一是若想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可在维权时主张“恢复劳动关系”,法院会结合岗位是否仍存在等情况判断是否支持;二是劳动仲裁时效为1年,需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权益被侵害后及时维权,避免因超期丧失胜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