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泰国与柬埔寨的边境争端从军事对峙转向法律战场,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泰国代理总理普坦宣布启动对柬埔寨前首相洪森及现任首相洪玛奈的刑事诉讼程序,指控其“指挥军队侵犯泰国主权”,这一行动不仅打破了两国7月签署的停火协议框架,更将这场持续半年的边境危机推向新的临界点。
泰国此次行动展现出罕见的法律攻势。根据泰国总理府披露的信息,泰方计划依据《泰国刑法典》第116条(侵犯主权罪)和第365条(战争罪)对洪森父子提起诉讼,并可能通过国际刑事法院追究其战争责任。值得注意的是,泰国此次行动并非单纯的政治姿态:8月9日,泰国外长玛里亲赴素林府前线,实地收集包括地雷残骸、士兵证词在内的关键证据。这些证据若被法庭采纳,可能直接影响洪森的国际形象——毕竟他在社交媒体上多次公开承认指挥军事行动,构成“自认证据”。
但泰国的法律策略面临多重挑战。柬埔寨外交部援引《联合国宪章》第2条,谴责泰国的行动“严重侵犯主权平等原则”,并警告将采取对等反制措施。国际法层面,国际法院对主权争端的管辖权需双方同意,而泰国从未承认国际法院的强制管辖权。这意味着泰国若诉诸国际刑事法院,需证明洪森的行为构成“反人类罪”或“战争罪”,而目前泰方指控的“侵犯主权”并不在国际刑事法院管辖范围内。
这场法律战的根源深植于两国长达百年的领土争端。1962年国际法院将柏威夏寺判归柬埔寨,但对周边4.6平方公里土地的归属语焉不详,成为冲突的导火索。2025年5月爆发的新一轮冲突中,泰国士兵触雷事件成为转折点:7月16日,3名泰军士兵在争议区被地雷炸伤,泰方认定地雷为柬方新近埋设,违反《渥太华禁雷公约》。此后双方交火不断升级,泰国甚至出动F-16战机对柬军阵地实施轰炸。
更具戏剧性的是“录音门”事件的后续影响。6月曝光的佩通坦与洪森通话录音中,泰国总理称洪森为“叔叔”,并批评泰国军方“行事鲁莽”,这一言论被泰国保守派视为“卖国”。宪法法院因此暂停佩通坦职务,导致泰国对柬政策转向强硬。洪森在8月18日的回应中讽刺道:“一个连自己总理都无法保护的国家,有什么资格审判他国领导人?”
边境危机对两国经济造成实质性冲击。泰国商业部数据显示,6月泰柬边境贸易额同比暴跌68%,仅水果出口损失就超过3200万美元。柬埔寨方面更承受着结构性压力:12万边境居民流离失所,木薯出口因口岸关闭陷入停滞,吴哥窟的泰国游客量锐减92.3%。这种经济困境正在转化为政治压力——柬埔寨执政党人民党内部出现分歧,部分议员呼吁通过外交渠道缓和局势,而军方强硬派则主张“以牙还牙”。
对洪森而言,法律战带来的政治风险远超军事威胁。若泰国法院真的发出逮捕令,洪森将面临无法出国访问的困境,其“东南亚强人”的形象将严重受损。更关键的是,柬埔寨国内约150万在泰务工人员的汇款占柬GDP的12%,若泰国采取限制措施,可能引发柬埔寨社会动荡。
这场危机正考验着东盟的调解能力。作为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已紧急斡旋,促成两国7月28日签署停火协议。但协议墨迹未干,双方又因地雷事件再度对峙。中国作为两国重要伙伴,已通过外交部表达关切,呼吁“通过对话解决争端”。值得注意的是,泰国此次行动可能暗含“大国平衡”考量:在中美博弈加剧的背景下,泰国试图通过法律战展现“主权捍卫者”形象,争取西方舆论支持。
然而,这场法律战的最终走向仍充满变数。洪森在8月19日的社交媒体声明中警告:“如果泰国逮捕我国领导人,柬埔寨将对等逮捕那些曾入侵我国的泰国将领。”这种“以牙还牙”的策略,可能使两国陷入“法律报复循环”。而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持续的冲突意味着家园被毁、生计无着——在素林府难民营,一位62岁的泰国农民对着镜头哽咽道:“我们只想要回被地雷炸毁的稻田。”
这场没有硝烟的法律战争,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主权、尊严与生存空间的博弈。当洪森在金边的办公室审阅应诉方案时,当佩通坦在曼谷的临时办公室签署逮捕令时,或许他们都该听听那位农民的心声:在国际法的庄严条文与民族主义的激昂口号之外,和平,才是这片土地最珍贵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