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有网友发帖称,自己的妹妹做配音兼职被骗,损失了近千元无法追回,评论区有人表示,此前也曾遭遇过类似的骗局,这种配音兼职套路很像,最终的目的大多是卖课和卖设备。
记者联系到发帖人小羊(化名),其称妹妹是今年6月在招聘网站上看到了配音兼职的网课,因为即将上大学想赚点零花钱,就报名参加了。“我妹妹跟我说,当时他们宣传的是一个月兼职能赚两三千,只是课程有些贵,但可以分期付款,所以我妹妹和他们签了分期付款合同。”
小羊妹妹签署的分期付款合同订单。图/受访者提供
小羊说,妹妹其实早在7月就有所察觉,因为她投稿的录音一次稿费都没有拿到,这让她很奇怪,“7月19日,我妹妹就问配音机构可不可以解除合约,但被告知要付4000元的课程费用,她当时被吓傻了,不敢告诉家里,就硬着头皮继续学,后来她多次追问公司都没得到正面回应,极度不安,上网搜索才知道类似的骗局有很多。”
得知自己可能被骗后,小羊的妹妹开始在各个平台投诉。
小羊告诉九派新闻,妹妹的分期付款合同总计6780元,目前只付了一期,加上最开始的报名费,被骗金额近千元。“我已把相关证据整理好发给了反诈民警,这个机构还在继续行骗,不被严厉打击是不可能关闭的,损失的钱现在很难追回了,但至少认定是诈骗之后,后续的合同不用再支付了。”
记者就此事向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知名公益律师赵良善进行咨询。赵良善认为,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此种情况下签署的合同效力待定,反映人的妹妹是否需要继续执行此合同,需视具体情况而定。
如果能证明对方存在诱导行为构成民事欺诈,且该行为对签订合同产生了实质性影响,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合同一旦被撤销,双方应返还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妹妹无需继续执行合同。
赵良善强调,如果能证明对方存在诱导行为构成刑事诈骗,警方应予以立案调查,因涉嫌刑事犯罪,妹妹与对方的合同自然无效,妹妹即不需再执行合同。
赵良善建议,遭遇此类事件,受害者应尽快收集能证明对方诱导行为的证据,如与诱导方的聊天记录、通话录音、合同文本、付款凭证等。随后,受害者可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说明机构虚假宣传、消费欺诈等情况,要求依法查处。若构成民事欺诈,受害者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对方返还财产并赔偿因此遭受的损失。若对方诱导行为涉嫌诈骗等刑事犯罪,应选择向警方报案处理。
九派新闻实习记者 秦欣然 记者 李杨
编辑 万璇
【来源:九派新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