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基业,人才为本”。近年来,阳泉市立足转型发展实际,创新构建“1+N+X”人才政策体系,推动人才政策从“广覆盖”到“精聚焦”的战略转型,锚定装备制造、数字经济、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需求,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1+N+X”体系搭建起覆盖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全链条的政策框架。其中,“1”是《关于加强新时代人才培养引进工作的若干措施(试行)》的全市人才工作总纲领;“N”指市级人才专项工作政策办法,构成人才政策“四梁八柱”;“X”则聚焦各行业、县区特色需求,形成直达基层、惠及企业的“政策矩阵”。
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是政策重点发力方向。针对企业反映的高层次人才短缺、实用型技术骨干不足等问题,阳泉推出《重点产业领域急需紧缺人才队伍建设专项支持措施》,精准锚定“2+4+N”现代化产业体系和“333”产业集群。
政策既“引凤”也“筑巢”。校企合作“订单班”每年可获5万元“奖学金”补助,培育定制化人才;在职职工提升学历、职称或技能等级,最高可获10万元成长奖励。人才安居上,市县两级人才公寓提供3年过渡保障,配套的“六个一”人才服务工程将落户、交通等“关键小事”办成暖心实事。
数字人才政策领域,阳泉率先突破。《阳泉市数字人才发展专项支持措施(试行)》精准发力:研发人才凭自主知识产权数字技术实现首次产业化或数据要素市场首单交易,团队最高奖10万元;国家级数字技能竞赛获奖者,可获3万元至15万元奖励,为布局新质生产力埋下关键种子。
民生领域政策同样精准。教育领域以精师强教为导向,引进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人才,为“双一流”师范生提供14万元至50万元专项补贴并配套人才公寓;建“名师工作室”“名校长工作室”,推行优秀教师返聘,让优质教育惠及更多学生。医疗领域,“双一流”医学博士获50万元专项补贴,设20万元经费链接晋籍泉籍在外名医,通过学科帮带、外聘专家工作室补强技术短板。(记者白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