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拆解企业招股、估值、上市表现,以专业视角记录资本脉动。投资时间网携手标点财经联袂锻造“解码港股IPO”特别策划,深度探寻每一次资本浪潮背后的机遇与逻辑,敬请关注。
投资时间网、标点财经研究员 习羽
AI技术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全球半导体产业生态,GPU、高带宽内存与先进封装作为关键基础设施率先迎来爆发,并带动产业链各环节产生深度共振。这一背景下,晶圆代工行业成为直接受益者。Counterpoint Research预计,到2025年,全球纯晶圆代工行业收入将实现17%的同比增长,规模突破1650亿美元,这一增速反映出AI驱动下芯片需求的强劲增长。
在这样的产业氛围中,中微半导(688380.SH)近期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这家成立于2001年的芯片设计公司专注于微控制器(MCU)及系统级芯片(SoC)的研发与销售,2022年8月登陆科创板后再度寻求港股上市,显示出其寄望借助双融资平台加速发展的战略意图。
从财务表现来看,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以下简称报告期),中微半导的收入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分别为6.37亿元、7.14亿元、9.12亿元及5.04亿元,其中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长17.56%,显示出较好的业务扩张势头。
就收入结构而言,MCU解决方案仍是中微半导的主要收入来源,报告期内收入分别为5.42亿元、5.71亿元、6.98亿元及3.78亿元,占比虽从85%以上逐步下降,但仍维持在75%以上。与此同时,SoC解决方案正成为新的增长引擎,收入从5503.5万元增至1.12亿元,占比由8.6%提升至22.3%。
报告期内中微半导各项业务收入情况
数据来源:公司招股书
与收入的持续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微半导的盈利状况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报告期内,公司毛利分别为2.4亿元、6923万元、2.61亿元和1.57亿元,毛利率则从2022年的37.76%急剧下降至2023年的9.70%。尽管2025年回升至31.08%,但仍未恢复到前期水平。
同时,中微半导在2023年净利润方面出现了0.22亿元亏损,时至2025年上半年,实现了0.86亿元盈利。行业人士分析认为,整体来看,这种业绩波动或揭示出公司在Fabless(无晶圆厂)模式下的盈利不稳定性。
一方面,报告期内,中微半导对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占比分别为89.7%、90.1%、85.6%及84.8%。2025年上半年,公司对最大供应商的采购量占比为50.4%。晶圆等关键原材料高度集中于少数合格供应商,使得公司在面对供应链波动时显得较为薄弱。
另一方面,中微半导作为芯片设计企业,采用Fabless模式,关键原材料晶圆高度集中于少数合格供应商。2023年受全球晶圆供应链波动以及主要代工厂产能调整影响,中微半导为去库存采取主动下调价格的策略,同时由于芯片生产周期较长,所出货物均为高成本库存产品,导致毛利大幅下降。
与此同时,从业务结构来看,中微半导面临的市场风险同样不容小觑。尽管SoC业务增长迅速,但MCU产品仍贡献约七成收入,且应用高度集中于智能家电与消费电子领域。这两个领域与经济景气度高度相关,在经济波动时期容易受到冲击。
中微半导近年归母净利润情况(亿元、%)
数据来源:Wind
值得关注的是,MCU市场的竞争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国际知名厂商如ST、NXP、TI等依然在高端市场占据优势地位,尤其在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等高附加值领域表现尤为突出。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2024年中微半导以12.6%的市场份额位居中国MCU出货量榜首,但其收入规模仅列第三位。
对此,有分析指出,该市场地位表明公司产品目前仍以中低端市场为主,其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壁垒尚需进一步提升。这种市场定位在行业繁荣时期能够借助规模优势实现收入增长,然而在行业调整期则可能遭遇更为激烈的价格竞争压力。
投资时间网、标点财经研究员注意到,近期资本市场对中微半导的态度也反映了这种复杂性。公司股价于10月9日盘中触及42.6元的近一年高点,却在次日大幅下挫,盘中跌幅近8%,这种剧烈波动既包含了对公司业绩稳定性的担忧,也体现了市场对MCU行业竞争格局的谨慎预期。
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中芯国际(00981.HK)的产能利用率达到了92.5%,而华虹半导体(01347.HK)更是实现了108.3%的超负荷运转状态。业内人士指出,产能的紧张态势可能迫使中微半导体优化其供应链管理,以实现成本与增长的平衡。与此同时,随着行业晶圆价格的持续上涨,中微半导体所面临的成本压力也愈发显著。
截至2025年上半年中微半导对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量情况
数据来源:公司招股书
投时关键词:中微半导(688380.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