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传音手机几乎无处不见。从繁华的商业街区到乡村小店,TECNO、itel以及Infinix的醒目标识高频出现,与当地用户的日常通讯、社交娱乐深度绑定,成为非洲通讯市场较为鲜明的存在。
作为最早锚定非洲市场的中国手机企业之一,传音的崛起恰是一场逆向思维的胜利。自2006年成立起,传音便精准捕捉到当地用户的核心诉求,以双卡双待、长待机时长、拍照肤色适配等本土化功能切入空白地带,逐渐编织了覆盖非洲城乡的渠道网络。
据IDC数据显示,2024年传音全球出货量首次突破2亿,在全球手机品牌厂商中排名第三。另据国际市场分析机构Canalys数据显示,2024年传音在非洲智能手机市场的占比达到了51%,坐实了“非洲每卖出两部手机就有一部来自传音”的行业话语。在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新兴市场,传音也分别拿下超40%和29.2%的智能机份额。
2019年9月,传音登陆科创板,高峰期市值一度超2000亿元。近日,这个“非洲一哥”传出赴港二次上市计划,目标融资规模约10亿美元,再次引发各界关注。
尽管最终上市方案并未敲定,但这一动向也让不少人猜测是否与传音的业绩短期承压有关。财报显示,2024年,传音控股实现营收687.15亿元,同比增长10.31%,相当于每天进账近2亿元,归母净利润55.49亿元,同比微增0.22%。而到了2025第一季度,其业绩突然变脸,不仅营收同比下滑25.45%,净利润更是暴跌69.87%,创下上市以来单季最大跌幅。
在小米、荣耀等品牌加速非洲布局,5G技术迭代重塑市场需求的背景下,传音的二次上市之举,或许不仅是对非洲基本盘的巩固,更被视为应对行业变局、寻求增长破局的战略选择。
2003年前后,深圳华强北正靠着模仿、低成本组装搅动着全球电子产业,供应链的极致压缩让华强北制造成为性价比的代名词,却也难逃同质化竞争的泥潭。就在这里,一家企业不动声色地将目光投向了一个被全球巨头忽视的市场。
故事的主角,是从南昌航空大学机械电子专业走出的竺兆江。毕业后,他没有循着专业轨迹进入技术领域,反而一头扎进了当时方兴未艾的通讯行业,加入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从基层业务员做起。
这段职业经历,恰好让他见证了功能机时代国产手机的黄金年代。彼时,凭借“手机中的战斗机”的口号、精准的低价策略以及广泛的渠道网络,波导手机杀出重围。在销售一线的摸爬滚打,不仅让竺兆江积累了对手机市场的敏锐嗅觉,也让他捕捉到了海外市场的潜在机遇。
在负责波导的海外业务期间,竺兆江发现了一个被国际巨头集体忽视的现实:当时非洲手机普及率不足10%,诺基亚、三星等品牌凭借技术优势垄断市场,但动辄数百美元的定价,对非洲普通民众而言堪称奢侈品。他们需要的不是最先进的手机,而是能买得起、用得爽的手机,这一朴素的判断,成为传音诞生的核心逻辑。
2006年,竺兆江带着几位波导前同事在深圳创立传音科技(传音控股前身),目标直指上述蓝海市场。当时的非洲市场,正处于功能机向智能机过渡的前夜,通讯基础设施薄弱、电力供应不稳定,这些看似是市场短板的特征,成了传音的破局点。同年,传音科技便迅速推出了“TECNO”手机品牌,并推出了第一款手机TECNO T201,定位为大众智能机。
传音在非洲的第一个爆款,来得直接且精准。2007年,传音推出TECNO T780,成为非洲首款双卡双待手机,与此同时,传音针对深肤色拍照模糊、续航焦虑、设备耐用性等功能都做了改善,这款机型,让“TECNO”这个陌生的中国品牌开始走进非洲用户的视野。
这只是传音本地化创新的起点。此后的产品迭代中,公司围绕非洲用户的真实需求,推出了一系列看似土味却直击要害的功能:例如针对电力短缺的普遍现状,配备超大容量电池,部分机型待机时长甚至可达到30天;针对非洲消费者对户外歌舞的文化热爱,传音专门强化外放音响性能,音量较普通手机有较大提升;面对多运营商割据、跨网话费高昂的难题,从双卡、三卡迭代至四卡四待,让用户能在不同运营商网络间自由切换,最大限度降低通讯成本。
在最经典的拍照功能上,传音针对深肤色人群研发专属算法,解决了早期手机摄像头对深肤色成像模糊的问题,让不同人种的自拍更清晰自然。
TECNO在非洲站稳脚跟之后,传音启动双品牌策略,推出“itel”品牌。与TECNO瞄准大众市场不同,itel主打低端价位,以极致性价比覆盖更广泛的低收入群体。两个品牌高低搭配,进一步夯实了传音的用户基础。
极致的本土化之外,渠道建设成为传音扎根非洲的另一重关键。竺兆江将在波导积累的销售理念与渠道战略移植到非洲市场,构建起一张从城市商圈延伸至乡镇角落的“毛细血管网”。销售团队深入当地大型渠道商与夫妻店,一家店一家店地跑,用笨办法织就早期经销网络,其广告宣传渗透到街头巷尾,甚至贫民窟的墙面上都能看到TECNO与 itel的身影。
这种接地气的战术很快见效,除了让产品触达最广泛的用户,更让TECNO、itel成为非洲用户眼中的国民品牌,甚至很多人以为它是本土品牌。
2011年, TECNO坐稳非洲双卡手机第一品牌的位置,在当地市场根基渐稳的同时,传音开始同步推进双重战略:
一是通过多品牌矩阵夯实本土优势。在TECNO、itel的基础上推出子品牌Infinix,三大品牌形成多价格带覆盖;同时将业务触角延伸至手机之外的领域,设立家电品牌Syinix,涵盖电视、空调、冰箱等品类,从通讯工具向家庭消费场景深度渗透。
二是将非洲经验复制到新兴市场。2015年,传音将目光投向东南亚与南亚。据《霞光社》报道,印尼成为其东南亚首站,传音复刻了非洲的渠道战术,在爪哇岛乡村,与五金店、杂货铺甚至摩托车修理行合作铺展网点;在公路围墙刷上印尼语广告“TECNO,拍照最美的手机”。
这种下沉策略迅速见效,2020年,其印尼销量突破100万台,2023年增至140万台,市场占比达15.6%。此后,传音又于2016—2017年分别进军印度、孟加拉、尼泊尔等国。
2017年,成为传音控股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爆发节点。这一年起,其出货量持续攀升,全面超越三星,坐稳非洲市场头把交椅。
市占率的优势,很快转化为资本层面的认可。2019年,传音登陆科创板,首日股价便暴涨 60%,“非洲小华为”的称号也开始流传。
直至2024年,传音依旧处于增长周期中。据财报数据,2024年传音手机业务收入为631.97亿元,同比增长10.20%,毛利率为20.62%,较上年减少2.63个百分点,其他业务收入为42.59亿元,同比增长7.25%,毛利率为32.02%,较上年增加1.20个百分点。整体上来说,手机业务收入增长低于整体增速,在财报中,传音解释称,主要原因是市场竞争加剧及供应链成本综合影响,导致毛利率有所下降。从主营业务分地区情况来看,2024年非洲市场收入为227.19亿元,同比增长2.97%;亚洲及其他地区收入为447.37亿元,同比增长13.96%。
然而,没有任何市场红利是永恒的。随着国内手机品牌小米、真我、荣耀等纷纷将非洲视为新战场,一场贴身肉搏战打响。竞争对手不仅挤压了传音手机的利润,更全面复刻其玩法,抢夺本地分销商、搭建售后网络,以及在深肤色美颜算法等技术细节上贴身追赶。
根据公司最新财报,2025年第一季度,传音控股营收为130.04亿元,同比下降25.45%;归母净利润为4.90亿元,同比下降69.87%。
当曾经的“独门秘籍”成为行业通用打法,传音的增长引擎开始显露疲态,降速也成为其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
传音的“大本营”非洲市场,也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
小米、荣耀等中国巨头带着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与生态野心下沉,构成了最直接的冲击。2024年,小米在非洲的销量增长达38%,市场份额升至11%,成为仅次于传音和三星的第三大智能手机品牌。在第八届中非企业家大会上,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表示,小米已在埃及、南非、尼日利亚、摩洛哥、阿尔及利亚、肯尼亚等16个非洲国家开展业务,并任命多位高管,计划进一步扩大投资。
荣耀CEO赵明曾把2022年定为品牌海外发展的元年,此后不断加码海外,非洲成为重点挖掘的市场之一。Canalys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荣耀海外销量占比突破50%,在非洲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283%,跻身前五。其Magic系列主要抢占的是非洲高端市场。
这些巨头的入场,绝非简单的市场份额抢夺。它们凭借在技术积累、芯片性能、系统优化等方面的硬实力,与传音正面竞争。当换机潮在非洲悄然兴起,年轻用户开始关注处理器型号与运行内存,传音在高端机型上的储备不足逐渐显露。
而从市场阶段来看,传音所处的竞争环境已不复当年的宽松。2006年非洲手机普及率不高时,传音只需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用户需求已从买得起转向用得好。用户不再满足于四卡四待、超长待机等基础功能,而是开始关注更多性能。
对于中国出海企业而言,传音的案例像一面镜子:新兴市场的机会永远存在,但能抓住机会的,永远是那些保持创新紧迫感的企业。在5G与数字经济崛起的浪潮中,如何持续站稳脚,这是传音当下的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