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加沙地带局势日益严峻,多国政府对以色列的态度发生重大转变,其中就包括德国。8月14日,德国外交部发表声明,呼吁以色列政府停止推进在约旦河西岸“E1区”建设定居点的计划,警告此举违反国际法。此前,德国政府已多次对以施压,德国总理默茨还于8月8日宣布暂停向以色列出口用于加沙地带的武器。那么,德国政府部分停止供应武器等一系列动作,是否意味着二战后德以“特殊”关系发生根本转折?
在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发动对以袭击后,德国宣布“无条件”支持以色列行使自卫权。这一立场在当时与多数欧洲国家一致。是年德国对以武器出口激增,总价值达3.26亿欧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对以第二大武器供应国。然而,时至今日,加沙地带冲突已造成超过6万人死亡,其中大部分为平民。残酷的现实与注重人权规范的德国外交形象严重脱节,冷战后致力于平衡阿以关系的德国中东政策也因此陷入失衡状态。德国面临的内外压力剧增,不得不开始在各方压力中反思对以“无条件”支持政策。
就外部环境而言,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对以不满情绪不断上升。目前,西班牙、挪威、爱尔兰、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已明确宣布承认或计划承认巴勒斯坦国,并且随着加沙地带人道主义危机不断恶化,欧洲各国已加强对以施压,并加大对加沙的紧急援助。无论是主张人权道义的德国“文明力量”定位,还是强调积极参与地缘政治竞争的“建构力量”角色,都要求德国和欧洲盟友并肩而行,促使欧盟在外交与安全上团结一致。这超出了德国在民族国家层面上的自我利益主张。为此,在欧洲国家纷纷施压以色列停止加沙军事行动之时,德国难以再凭借德以“特殊关系”继续无条件支持以色列。另外,德国国内还有半数以上的民众支持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这也给德国政府带来了巨大压力。
虽然德国对以政策有重大转变,但是判断德国对以政策是否发生根本转折,需要回归德国在巴以问题上的核心主张。首先,德以“特殊关系”意味着德国需确保以色列行使自卫权,这已成为德国的原则性主张。纳粹德国在二战中屠杀约600万犹太人,战后德国政府基于“对以色列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确定了坚定确保以色列国家安全的立场。这一立场也促使德国拒绝了欧盟此前因加沙人道主义危机而提出的对以制裁的建议。其次,德国支持巴以双方都接受的“两国方案”谈判。在以色列决定“接管”加沙之前,德国一直维持相对中立的态度,要求巴以先达成停火协议,再继续讨论“两国方案”。德国的立场主张哈马斯释放人质以及巴以停火,并始终将承认巴勒斯坦国视为实现“两国方案”的最后步骤。
从以上角度看,德国暂停对以输出部分武器等措施并没有改变上述两个原则。一方面,德以安全合作并没有发生实质性转变。德国将以色列国家安全视为德国“国家理性”的基本国策,德国暂停向以色列出口的是“可能被用于加沙地带”的武器,但德国并没有暂停对以色列出口用于国土防御的潜艇等海军军备。另一方面,德国暂停向以色列输送部分军备的作用有限。毕竟,美国是以色列最大武器供应国,占69%,远高于德国供应占比的30%。
综上所述,德国暂停向以色列输出部分军备并不代表对以政策发生实质性转折。然而,相关决策已经引发德国政治与社会意见分歧。即使近七成民众支持联邦政府停止或限制对以武器出口,但德国社会中的以色列团体表示强烈抗议。此外,德国政坛内部意见并不统一。默茨的决议得到社民党支持,但另一执政伙伴基社盟主席索德尔批评默茨未经充分沟通而仓促决定,对基社盟没有充分参与而表示不满。此外,左翼党与绿党还期待默茨政府在承认巴勒斯坦国与限制对以武器出口问题上能够“更进一步”。对以政策的立场分歧再度凸显德国社会与政治意见的碎片化趋势,可能导致德国在外交与安全上面临的问题进一步增多,德国发挥欧洲领导作用的能力面临诸多挑战。(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