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农民的命,一家子亲戚因为地闹别扭,最让人头疼——沾着土,还带着情分,不好说清。双辽市人民法院郑家屯人民法庭的田法官,就碰上这么件事。
陈某与刘某本是亲属,今年开春儿,俩人翻了脸。陈某说,自家那块土地上有6根垄都被刘某种上了玉米。俩人私下吵了好几回,经过村屯调解也没能解决纠纷。陈某一纸诉状将刘某告上法庭,要求返还6根垄地,并赔偿3000元承包费损失。
田法官接到案子,翻着卷宗材料琢磨:“这类家务案,断得清是非不难,难的是断完了还能让亲戚照常走动。”土地纠纷的根在“地”,但解铃还得靠“情”。在了解大致情况后,他给原被告双方打了个电话:“咱到地里去看看到底是个啥情况。”
第二天日头毒辣,30℃的高温把土路晒得冒热气。法庭的车往屯子开,乡间土路坑坑洼洼,车颠得像筛糠,可谁也没说啥,就想着能把事圆满解决。
到了地头,刘某种的玉米已经蹿到一人高,绿油油的一片,风一吹沙沙响;旁边挨着的便是陈某家的花生地,矮矮的秧子铺在地上,垄沟歪歪扭扭。闻讯赶来看热闹的村民也聚集了一些人,他们议论纷纷,各持己见。
“陈大姐,你说被占的6根垄,从哪儿算起?”陈某指着花生地边:“从挨着我花生地临界起数4根垄都是我的,还有2根垄在别处,我必须把被占的这6根垄全部要回来!”
“我可没占你这么多根垄,我坚决不同意你的说法,而且现在这地垄也不直,返你垄的话你必须把地给我抻直了!”刘某在一旁言辞激烈地回应着。
眼看双方当事人的情绪愈发激动,长时间僵持下去也不能解决纠纷,田法官当即决定采取背靠背调解的方式寻找突破口。
“陈大姐,你说的被占的6根垄也不相邻,你耕种起来也是个麻烦事,而且这垄沟虽然是历史原因导致的不直,但也多多少少给刘大哥造成了些影响,你看是不是可以适当让让步?”
“刘大哥,你看你也承认确确实实占了陈大姐家的垄,而且势必会影响人家今年的收成,你于情于理也得返还人家几根垄并且赔偿些损失不是?”
陈某与刘某听了田法官的一番话,都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双方都各退一步,刘大哥把两家相邻的这4根垄返还给陈大姐,陈大姐把地垄抻直了,以后两家各种各地,还是好亲戚,你们意见如何?”
“可以,就按照法官说的办。”俩人略微考虑后都答应了下来。
田法官趁热打铁,又指着4根垄的玉米对刘某说:“这4根垄,秋收后你得腾给陈大姐。这地今年种都种了,现在毁了可惜,等收完玉米,把这4根垄的地整平,再把垄抻直了——咱庄稼人,垄直了,心才能顺,你说是不是?今年你种子化肥投了钱,就补陈大姐300块算个心意,行不?”
“行,法官说得在理。是我糊涂,秋收完地准给你,这300块现在就给。”刘某当即拿出手机向陈某支付了300元。
陈某收到钱后也不好意思地说,“我也是太急躁了,也有不对的地方,以后咱们还是好亲戚,多担待!”
经过几个小时的实地勘查和多轮调解,这起案件得到了圆满妥善地解决,双方当事人最终握手言和,围观的村民也都异口同声地说:“这样好,这样好!”这场田间调解,划清了地界,也抻直了亲属间拧着的疙瘩。既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维护了乡村的社会稳定。同时,也为旁观的村民进行了一场生动的普法宣传,使法治理念深深印刻在现场的每个人心中。
土地纠纷的句号画完了,司法为民的步子还在走。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多次强调,要把实质性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作为司法审判的目标和导向。同时,张军强调人民群众到法院来不是走程序的,是希望通过公正裁判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确定名分、止息纷争。双辽市人民法院始终将“案结事了、事了人和”的价值导向摆在首位,将促使当事人服判息诉的功课做到极致,继续让更多“田法官”往垄沟里扎,在泥土里炼真功,让法治这颗“压舱石”,稳稳承载着乡村的烟火,护着地里的希望。
来源:郑家屯人民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