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的书房里,13岁的小航对着平板揉眼睛——他用学习APP刷题时,弹窗不断跳出游戏广告,不知不觉玩了2小时;另一边,11岁的跳跳参加完线上绘画比赛后,每天接到不同美术培训机构的电话,连她的画作风格都被对方说得一清二楚……
当网络成为未成年人学习娱乐的“第二空间”,这些藏在日常里的小麻烦,正悄悄影响着他们的成长。2024年《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这部被称为“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防火墙”的法规,究竟能为孩子们筑起怎样的保护屏障?法治网特邀普法律师、德略律所主办婚姻家事案件的党红亮律师,为大家深度解读。
○ 律师解读 ○
当前,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面临的主要风险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网络沉迷、网络欺凌、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这些风险不仅威胁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对他们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党律师指出,这部条例的核心在于构建“全链条保护体系”,四大亮点值得关注:
第一,明确了保护责任体系。
条例详细规定了网络服务提供者、学校、家庭、政府部门等各方主体的法律责任,形成了全方位的保护网络。
第二,建立了完善的防沉迷机制。
要求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服务提供者必须设置时间管理、消费限制等功能,从技术层面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第三,强化了个人信息保护。
明确规定未经监护人同意,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收集、使用、存储和传输未成年人个人信息。
第四,净化网络环境。
○ 律师建议 ○
另外,面对现实中仍然存在的潜在风险,党律师为各位家长提供3条“护娃指南”:
01 给设备“设防线”
在孩子的手机、平板上开启“青少年模式”,关闭非必要的权限(如位置信息、通讯录访问),定期检查已安装的APP是否合规。
02 和孩子“立规矩”
约定每日上网时段和时长,比如放学后1小时用于学习和娱乐,睡前1小时不碰电子设备,同时教会孩子识别“免费领取”、“扫码抽奖”等陷阱。
03 遇问题“留证据”
若发现平台推送不良内容、擅自使用孩子信息,及时截图、录屏保存证据,必要时可联系律师协助维权。
网络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窗口,也是需要守护的净土。《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实施,既需要平台守住“技术关”、学校把好“教育关”,更需要家长筑牢“监护关”。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未成年人撑起一片安全的网络天空。
○ 律师简介 ○
——党红亮律师——
·北京德略律师事务所主任
·资深婚姻家事律师团队首席律师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会与法频道CCTV-12《法律讲堂》栏目主讲人
·央视财经频道嘉宾律师
·央视社教法制栏目特邀律师
·央视《法律讲堂(生活版)》专家库律师
·法治网特邀普法律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