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刘虹辰 张钧政
编者按:
“小河弯弯”蝶变“科创引擎”。国务院河套《规划》发布两周年之际,河套深圳园区以“一月一个样、一年大变样”姿态拼搏奋斗、蓬勃向新,锚定高质量完成规划第一阶段目标任务,发展建设捷报频传、硕果累累。深圳商报此次聚焦河套合作区产业发展新生态、新模式、新成果,推出“河套向未来”系列报道,试看粤港澳大湾区面积最小、年纪最“轻”的国家战略平台,如何从“规划蓝图”打造一片改革“热土”、创新“沃土”。
两年前,国务院《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河套深圳园区规划》)正式发布,为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的发展建设绘制了“路线图”和“时间表”,开启了河套合作区发展新征程。
承载着打造“世界级科研枢纽”光荣使命的河套合作区,成为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和输出枢纽。放眼全球、展望国际市场,河套合作区通过制度突破,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赋能构建全球稀缺的深港协同创新生态,打造新质生产力高地。
两年来,河套发展建设“一月一个样、一年大变样”,制度创新打造最优创新环境,资源集聚催生产业成果不断涌现,一个世界级科技创新平台加速崛起。
(一)
制度创新:破解深港科研协作壁垒
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在于畅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要素流动。河套合作区“一河两岸、一区两园”的独特性,在机制改革、规则创新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两年来,河套抓好制度创新支撑,推动科研物资、生物样本、数据等创新要素跨境便捷流动,加速破解深港科研协作壁垒,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最有利制度环境。
科研人员进出更便利——
深港跨境直通巴士从河套深圳园区出发,30分钟左右便抵达香港科学园,为深港科研人员提供“点对点”便利通勤服务。新皇岗口岸预计将于2026年投入使用,将实施“合作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取代原有的“两地两检”,通关时间将从原来半小时左右,大幅缩短为5分钟左右。
资金跨境流动更加开放——
推动“科汇通”试点落地,实现科研资金跨境自由调拨,并设立首支跨境双币母基金(人民币/港币)定向投资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帮助5家港资科研机构共510万元科研资金顺利汇入,解决外资非企科研机构开办资金账户难题。完成科创企业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深圳园区企业累计获批1000万美元外债额度,成为全国首单放宽企业准入资质的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业务。
科研物资跨境流动更高效——
为推动实施货物分线管理。海关总署出台《海关支持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若干措施》,支持符合条件的科研相关货物“一线”高度便利、“二线”有效联动、区内智慧化监管。河套合作区积极推动和配合有关部委制定出台海关监管办法,加快实现“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
开信息数据跨境流动之先河——
建成深圳数据交易所,开展全国首个数据跨境交易试点,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县域改革案例”,累计完成跨境数据交易110笔、金额3.34亿元。
(二)
资源集聚:拓深拓宽科技创新维度
作为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全球的国家战略平台,空间、企业、人才、平台等各项资源在河套合作区如“雨后春笋”般生长,两年来,汇聚200余个高端科研项目、447家科技企业、1.5万余名科研人才,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广度、深度和宽度不断拓展。
科研创新和产业发展,离不开产业空间载体
两年来,河套合作区产业空间布局持续优化。立足现有口岸设施分布、土地空间条件、区域建设基础,通过“租、购、改、建”等方式加快原有业态腾退,推动口岸及周边片区改造,整备改造科研空间,建成13个专业园区,推动皇岗口岸货检区40万平方米土地加快释放,打造规划建筑面积超120万平方米的国际协同创新区,预计到2035年深圳园区整体科研及配套空间将超过300万平方米,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保障。
科研创新和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集聚
两年来,河套合作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出台《深圳园区人才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先后落地15%企业、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补贴等降税优惠政策,集聚沈向洋院士、俞大鹏院士等18名海内外院士专家、1.5万余名科研人员,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
科研创新和产业发展,离不开链接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与产业升级的各类平台
两年来,河套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着力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际总部、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等一流技术创新中心。聚焦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建成特种具身机器人、化合物光芯片、智能化自动化药物发现、智慧医疗机器人概念验证等4个中试服务平台,引进深港澳芯片联合研究院、澳门大学集成电路微电子研究院、鲲云科技和EDA软件工具研发企业华大九天、国微福芯、九同方等,取得发射电子束光刻机国内首台样机、VCSEL光芯片首次量产、国内唯一自主研发7T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成果。
制度创新和资源集聚,正加速推动河套合作区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日趋完备。目前,河套合作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量子信息等产业集群正集聚成势,AI领域企业数量加速增长,“湾区芯谷、数字智谷、量子硅谷、生命绿谷、能源碳谷”产业布局优势显现。同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深港双城创新已进入良性循环,“香港基础研究-河套成果转化-大湾区生产制造”的产业链呈现良好趋势,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赋能,推动河套合作区迈向新质生产力发展新高地。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