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首届“智汇西湖・AI法律科技赋能社会治理论坛”在杭州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主办、法保网承办,浙江省中小企业协会、杭州市民营企业协会、浙江民建企业家协会、浙江省清华学子企业发展促进会、杭州数字经济联合会、北京杭州企业商会联合支持,吸引了来自政界、法学界、科技界、企业界的800余位代表参会,共同聚焦人工智能与法律科技的深度融合,探讨AI赋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论坛开幕式上,中国商业联合会党委副书记、执行会长王民在致辞中指出,AI法律科技正成为连接商业创新与法治保障的“关键纽带”。他提出三点建议: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让创新要素高效流动;坚守“技术向善”伦理底线,让科技发展饱含人文温度;推动全球规则共建,让中国方案贡献世界智慧。
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执行会长任兴磊表示,杭州作为数字经济先行区,为AI法律科技创新提供了“沃土”。当前,AI技术正深刻改变传统法律服务模式,这些创新有效破解了中小企业法律服务高门槛难题,让法治阳光普照每一个市场主体。协会将持续推动技术红利普惠,构建“算法为笔、数据为墨”的新型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更智能便捷的法律支持。
主题演讲环节,多位权威专家围绕AI法律科技的理论与实践展开深度分享。
如中国法律援助和司法行政英烈关爱救助基金会理事长赵大程提出“AI+法律援助”普惠化路径,建议通过智能终端、大数据分析破解资源分布不均难题,让法治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保障弱势群体权益。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鸣起聚焦平台用工新挑战,建议构建“算法透明化监管”“权益保障清单化”体系,在鼓励新业态发展的同时筑牢劳动者权益防线,实现创新与保障并行。
在“AI法律科技前沿瞭望与实践解码”环节,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立法、城市智慧治理等议题深入研讨。如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平提出“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核心理念。人工智能立法是技术理性与法律理性的深度融合,其核心在于在不确定性中构建弹性治理框架。构建“技术可信、法律可依、伦理可溯、全球共治”的治理生态。同济大学法学院院长蒋惠岭以《数字正义与权利保护》为题分享,指出“数字正义不是技术对正义的替代,而是正义在数字空间的延伸与升级”,需通过智能审判透明化、数据治理规范化,让每个数据主体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温度。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于文豪聚焦城市智慧治理,提出完善算法公开、权利救济等制度,实现技术赋能与法治规范深度融合。(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陈俊宇)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