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费一妍11月16日报道:贯彻实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下称《条例》)论坛于11月15日在上海财经大学举办。论坛以“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发展与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为主题,多位专家学者围绕自贸试验区发展的战略意义、关键领域及改革举措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目前,全国已设立22个自贸试验区。作为全国首个,上海自贸试验区十余年间推出了一批基础性、开放性改革举措,形成了众多标志性、引领性制度创新成果。
在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设立12周年之际,新修订的《条例》正式实施。此次修订新增科创与人才、全产业链、数字经济、边境后管理制度等四个章节,更好发挥为国家试制度、探新路、测压力的重要功能。
上海市政协常委、经济和金融委员会主任严旭表示,新《条例》彰显出上海持续推进高水平开放的信心和决心。他强调,要积极构建与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相适应的新发展格局,有效推动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落地,持续提升智库智力服务能力和质量。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陈彦峰强调,要深化投资开放和贸易便利化,落实全国版和自贸试验区版的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不断提升服务贸易能级,同时要提升战略要素集聚辐射能级,持续稳妥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还要推动科技创新和全产业链的发展,积极汇聚优质科技创新资源,完成好全产业链集成创新的改革任务。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海关原关长、上海市政协常委、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自贸战略研究院院长高融昆指出,自贸试验区建设应坚持“向外塑造”和“向内改革”的双向发力,不仅要坚定维护WTO多边贸易规则,利用战略窗口期,加快构建高水平自由贸易区网络,加速推进中国自由贸易进程,而且要提升自贸试验区治理水平,以“边境后”制度改革为着力点,深化结构性和市场化改革,以要素集聚支撑高水平科技创新发展。
上海美国商会会长郑艺表示,在上海美国商会众多的会员当中,有许多企业直接参与并且受益于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从特斯拉超级工厂投产,到波音保税维修项目扩建,再到罗氏生物制药生产基地建设,外资企业一直用行动对上海自贸试验区营商环境投下信任票。他认为,未来10年,更高水平的机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将决定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的高度,开放合作仍然是中国向全球释放的最强信号。
中国(上海)宝玉石交易中心高级会计师邱飞认为,上海自贸试验区要“借梯登高”,打造自主开放新高地,要持续深化“边境后”规则试点、扩大服务业开放维度、完善规则创新迭代机制。她指出,上海自贸试验区要争做对外开放排头兵,尤其在贸易创新发展、双向投资合作、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院长赵晓雷则从指标体系设计依据及内容、指数编制方法、指数度量国际对标测算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团队自主开发的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绩效评估系统。该系统集数据、采集多维度绩效评估指数化分析于一体,旨在通过深度数据分析和国际对标研究,对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进程进行动态检测与科学评估。
本次论坛以专业研讨赋能改革实践,为自贸试验区提升发展提供了兼具理论价值与实操意义的思路借鉴,为服务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注入了高校智慧与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