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辈子没机会真入伍,先整个‘电子军装’过把瘾”“AI一键让我穿上了绿色的军装,圆了我儿时梦”“体验一下穿上警服抓人的样子,帅气吗”……近期,AI生成的“军装照”“警察抓人照”在短视频平台爆火,这种看似满足职业向往的娱乐方式,其实正在模糊虚拟与现实的边界,埋下诸多安全隐患。(7月15日《法治日报》)
从法律层面看,技术赋能的娱乐狂欢已触碰多条法律红线:未经授权使用他人照片生成“军装照”,涉嫌侵犯肖像权;随意使用警服、军衔等受保护的制式元素,可能违反国防法和人民警察法;虚构“警情通报”制作抓人视频,若被用于诈骗或敲诈勒索,更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从社会危害角度看,后果更为深远:当军人形象被AI处理成勾肩搭背、手持烟酒的“混混模样”,当警察执法场景被戏谑为“因酒量差被带走”的闹剧,职业尊严的消解将直接冲击公众对执法权威的信任。值得警惕的是,虚假执法视频的传播可能会误导公众认知,甚至诱发群体恐慌——去年某平台流传的“AI生成城管暴力执法”视频,就曾引发多地民众误解,干扰了正常执法秩序。
更深层的风险在于技术滥用的示范效应。AI降低了内容伪造的门槛,当“一键换装”成为流量密码,灰色产业链可能随之滋生:有人利用逼真的虚假军装照实施诈骗,有人通过伪造执法视频敲诈勒索,更有人借此传播危害国家安全的信息。此前某社交平台出现的“AI生成军人发表不当言论”视频,虽被及时处置,但已凸显技术失控的破坏力。这种对特殊职业形象的解构,最终会侵蚀社会共识的基石。
规范“AI换装”乱象,需要构建技术、法律与平台责任的三重防线。在制度层面,应加快完善针对AI生成内容的立法细则,明确军人、警察等特殊职业形象的保护范围,细化“亵渎职业形象”的认定标准,让执法者有法可依。同时严格落实AI内容标识制度,对涉及公职人员的生成内容,强制要求显著标注“AI合成”,从源头减少误解。
技术层面的防控同样关键。AI开发者需在算法设计中植入“伦理防火墙”,通过图像识别技术自动拦截军装、警服的违规生成场景,对烟酒、不雅姿态等元素设置生成限制。平台则应履行主体责任,建立“AI换装”内容专项审核机制,对混淆军种、虚构案情等内容实行“零容忍”下架,并通过弹窗提示用户法律风险。去年某短视频平台上线的“军装照生成工具”,因未设置合规审查,导致大量错误军衔图片传播,这类教训必须引以为戒。
更重要的是培育全社会的职业敬畏感。军人、警察的形象不仅是个人风貌的体现,更是国家公权力与公共安全的象征。相关部门可通过普法宣传,解析典型案例中的法律后果;学校和媒体应加强职业教育,让公众理解这些职业背后的责任与牺牲。当“穿军装”不再是娱乐噱头,而是对奉献者的致敬,技术才能真正服务于正向价值。
AI技术本应是拉近梦想与现实的桥梁,而非消解庄重、制造混乱的工具。在虚拟与现实加速交融的今天,唯有守住法律底线、筑牢职业尊严、压实各方责任,才能让技术创新始终行走在正轨上,既满足公众的情感需求,又守护社会的公序良俗。
作者 关育兵
责任编辑 吕世成 陈洁
责任校对 何丹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