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铁路财产保险自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自保”)发布公告称,经董事会同意并报告北京金融监管局,高大宏不再担任公司总经理;经监管核准,高大宏自7月1日起担任董事长。中铁自保总经理由副总经理艾艳慧临时负责。
公开资料显示,高大宏的职业生涯颇具"监管-企业"跨界特征:其2006年至2016年期间在原保监会发展改革部规划处(综合处)任职,历任副处长至处长;2016年11月进入中铁自保担任副总经理,2021年12月升任总经理。这一高层变动背后,公司近年来的经营困境与法律纠纷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中铁自保成立于2015年,背靠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注册资本20亿元。成立初期,其保险业务收入从2015年的0.16亿元快速攀升至2018年的11.87亿元,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然而,2019年却遭遇断崖式下跌,随后几年增长乏力,直到2022年和2023年才重新恢复增长,2023年保费收入一度冲高至13.98亿元。但好景不长,2024年又骤降至7.23亿元,波动幅度之大令人咋舌。
盈利方面同样不容乐观。尽管公司自成立首年即实现盈利,并在2018年达到净利润峰值2.07亿元,但此后多年始终未能突破这一水平,直至2024年净利润仅为2.02亿元,增长陷入停滞。
除业绩不稳外,中铁自保还深陷多起法律纠纷。天眼查信息显示,今年6月,中铁自保因保险人代位求偿权纠纷被新疆亚鑫众汇机械设备租赁有限公司告上法庭,案件在乌鲁木齐铁路运输中级法院二审。而早在今年3月,中铁自保还因相邻损害防免关系纠纷与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京沈铁路客运专线辽宁有限责任公司在辽宁省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簿公堂。
频繁的法律诉讼不仅消耗企业资源,更对其市场形象造成负面影响。作为铁路系统内部的自保公司,中铁自保本应依托行业优势稳健发展,但如今却因经营波动和法律风险备受质疑。
作为国铁集团旗下唯一保险平台,中铁自保本应依托铁路系统资源实现稳定发展,但高管频繁变动、业绩剧烈波动、法律纠纷频发等现状,折射出其战略定位与经营能力的深层矛盾。在保险行业深化改革背景下,这家"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央企自保公司如何破局,仍需持续观察。
来源: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