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观察
《规定》发挥了以法治手段为广大个体工商户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是我国在构建符合国情的经营主体管理体制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
王琦
自今年7月15日起,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出台的《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将开始施行。这是自2022年《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出台以来个体工商户保护领域的重要立法进展。
作为我国数量最多的经营主体,个体工商户在促进经济繁荣、激发创新活力、稳定就业和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2025年5月底,我国个体工商户已达1.27亿户。规范统一、公开透明、便捷高效的登记服务,对于保障个体工商户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秩序、优化营商环境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由于现行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作为一般性规定,未充分体现个体工商户的特殊性。为此,《规定》总结实践经验,对登记制度作了重大升级,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简化登记程序,降低制度性成本,切实减轻个体工商户负担。《规定》确立了“一照多址”的新型登记模式,除经营范围涉及前置审批事项外,个体工商户可在登记机关辖区内登记多个实体经营场所,便于其在多地拓展业务,最大化把握新商机。同时,《规定》简化了跨区迁移的登记手续,在个体工商户迁移至其他登记机关辖区时,要求迁入地和迁出地登记机关做好信息对接、档案迁移等工作,这有利于破除跨区域经营壁垒,推动全域营商环境优化。此外,《规定》认可了网络经营场所的登记合法性。近年来,电商、微商、网络主播等从业者大多以个体工商户的形式开展经营活动,他们往往欠缺实体性经营场所,其登记难成为新业态发展的突出堵点。对此,《规定》允许电商平台内经营者将网络经营场所登记为经营场所,线上线下融合经营者可同时登记实体和网络场所,从根本上解决了新业态从业者的登记难题,给他们吃下安心经营的“定心丸”。
其次,在突破个体工商户的“个转企”及经营权继承难点上发力,为其做大和做久提供有力制度支撑。过去,个体工商户想要变更为企业,需要先注销再设立,这使得原个体工商户的名称字号、相关行政许可等诸多经营要素难以延续。《规定》明确个体工商户可以直接通过变更登记转型为公司、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等,依法保留原名称中的字号和行业或经营特点,同时原行政许可、成立日期、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依法延续,避免了因转型导致的经营中断和资产流失,助力“小生意”成长为“大品牌”。此外,个体工商户经营权能否继承,之前缺乏权威规则,这不仅影响经营预期,也可能妨碍传统技艺的传承。《规定》明确,个体工商户经营者死亡的,其继承人可以依法向登记机关申请将自己变更为经营者,这为工匠技艺的传承和“百年老店”的培育营造了良好法治环境。
最后,健全退出机制,维护市场秩序,引导诚信经营。《规定》创设了“另册管理”制度,要求对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满两年未移出的个体户转入另册,作出特别标注并公示,这有利于清理“僵尸户”,避免其占用市场资源,提升经营主体质量。同时,《规定》针对高风险个体工商户限制注销,明确正在被立案调查、采取行政强制措施或行政处罚未执行完毕的个体工商户不得申请注销,这一举措旨在防止个别经营者通过注销规避法律责任。此外,《规定》要求登记机关强化监测分析,对同一自然人大量登记、同一经营场所短时集中登记等异常行为,应当进行研判,若可能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拒绝办理或撤销登记,这有利于净化市场环境,维护市场秩序。
综上,《规定》发挥了以法治手段为广大个体工商户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是我国在构建符合国情的经营主体管理体制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为保障《规定》顺利施行,未来需从多方面推进:比如广泛宣传,让个体工商户充分知晓新规内容;强化跨部门协同,提升执行效果;持续跟踪实施情况,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优化。我们相信,《规定》一定能助力“小个体”发挥大能量、实现大发展。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小企业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