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星
互联网最养眼律师CP、德禾律所高级合伙人,网红律师“西绿”在社媒塑造了一个令人艳羡的精英形象,法庭上是叱咤风云的律政佳人,生活中是与律师男友齐头并进的甜蜜CP。
出来混身份是自己给的,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这两句话,“西绿”都一一应验着。“西绿”长期以高级合伙人身份发布开庭日常、法律科普视频,打造律政情侣人设。然而,全国律师执业诚信信息公示平台上查无此人,荒诞的是,她不仅从未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连身份信息都是伪造的。
更讽刺的是,“西绿”在上海德禾翰通(成都)律师事务所潜伏半年之久,参与案件讨论、使用办公场地摆拍,竟无一人察觉异常。直到受害人报案,律所才慌忙声明“已报警”,紧急“割席”,并强调“绝不容忍违法犯罪”。网友嘲讽:“律所是‘假律师鉴别能力考试’没及格?”
“西绿”假律师事件,折射着律师行业近年来重流量轻专业的畸形趋势。在注意力经济时代,部分律师热衷打造精英、幽默人设,通过炒作案件、夸大经历吸引流量,专业能力却参差不齐;一些律所管理失职,“西绿”能长期混迹律所,反映部分机构对人员资质审核形同虚设;相关部门监管滞后,律师协会未主动公开预警,公众查询渠道有限,给骗子可乘之机。
这场闹剧是一面照妖镜,在法律行业,专业是底线,而非营销的噱头。当我们在社交媒体追捧光鲜的精英人设时,不妨多问一句:“TA的资质经得起推敲吗?”而对于行业而言,唯有强化监管、回归专业本位,才能避免类似的事件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