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周坤
财务总监还没提交申请,公司账户就“叮咚”一声收到了补助款。这不是诈骗短信,而是滁州经开区不少企业正在经历的真实场景。
从“企业追着政策跑”到“政策主动找上门”,从“申请材料一大堆”到“真金白银自动达”,滁州经开区以一场服务理念的深刻变革,让企业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获得感,也激活了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
俯瞰滁州经开区。滁州经开区管委会供图
“昨天企业又收到一笔补助,人在家中坐,钱就‘自动来’,这种感觉真好!”滁州国轩新能源动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国胜笑着分享他的惊喜。
去年该企业为了扩大生产进行投资,按照政策规定,获得安徽省制造业融资贷款贴息27万元。但让黄国胜意外的是,今年补助来得更快、更省心。
以往惠企政策看不懂、申报靠跑腿、进度看不到、机制不通畅,企业申请政策时,最长甚至要2至3个月。
但是现在不同了,刚出台一项新的惠企政策,滁州经开区工作人员很快就会主动找企业普及宣传。“有的政策,企业甚至不用申请,只要条件符合,惠企资金就转到他们公司账户上。”黄国胜说。
在他看来,尽管有些补助金额不算巨大,但意义非凡:它体现了园区“言必信、行必果”,用“真金白银”支持企业科技创新,让企业在扩大生产时更有底气。
“我们正在积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来滁洽谈,目前已有两家企业正在对接。”黄国胜表示,正是因为滁州经开区的优质服务,让他们愿意引荐合作伙伴以及上下游企业,这既完善了产业链,也助力企业自身发展。
在滁州经开区,滁州国轩新能源动力有限公司享受的便捷服务,并非孤例。
今年以来,滁州经开区聚焦企业“生存线”与“发展线”,围绕产业提质增效和培育新质生产力,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助企纾困,为经营主体带来一场场“及时雨”。
滁州经开区为企服务中心负责人孙艳表示,营商环境的优化,不仅需要政策的出台,更需要政策的落地实施。企业只要有创新、有项目、有发展,就能够充分享受到政策支持,精准回应企业所盼、市场所需,切实给经营主体送上真正暖心管用的“大礼包”。
东方日升(安徽)新能源有限公司现有员工2000多人,其中本地员工有两三百人,上下班要走很远才能乘坐公交车。在滁州经开区联系对接和沟通协调下,仅一周时间,帮助增设公交站点,解决了员工出行难。
“我们深切感受到滁州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开放包容的文化魅力和亲商安商、真帮快帮的营商环境。”东方日升(安徽)新能源有限公司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众多滁州经开区企业的心声。
在滁州经开区,安徽鲲鹏装备生产线上,工人正在组装设备。人民网记者 周坤摄
一句句真诚的评价,一串串亮眼的数据,正是滁州经开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营主体倍增的最佳注脚。
今年上半年,滁州经开区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8个,总投资超100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3个,3亿元以上项目8个。
并且,随着全面推行“一网通办”“7×24小时”不打烊、证照变更注销联办等便捷服务举措。今年以来,滁州经开区新增各类经营主体1777户,经营主体超4万户。
当“政策找企”成为常态,当“真金白银”精准直达,当“急难愁盼”高效化解,发展的“一池春水”已然奔涌向前。滁州经开区正以营商环境的“软实力”,筑起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上一篇:扫除文盲工作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