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娜
昨天的国新办发布厅里,五位来自司法行政领域的代表带来了各自的“法治答卷”。这场以“践行为民宗旨 建设法治中国”为主题的中外记者见面会,让人们看到法治中国的建设者如何用专业与坚守,让公平正义像阳光一样照进日常生活。
让纠纷化解得又快又暖
在商事仲裁与行政复议的专业领域,从业者像精密的“法治齿轮”,既守程序正义的底线,又解群众急难愁盼的痛点。
广州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张毅的17年职业生涯里,4000多起案件见证了他对“公平”的诠释。“仲裁就是双方自愿找个中立的裁判员评理,解决方案双方都认,还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他打了个通俗的比方。面对企业跨境纠纷取证难,他曾联动国际商事仲裁院协助取证,最终促成双方和解履约,“强大祖国是企业‘走出去’最可靠的保障”。
如今,他参与研发的“云小仲”“仲小雯”等AI工具,让案件处理时间缩短30%,“当事人足不出户就能走完流程,效率提上去了,矛盾化解也更顺了”。
蔡小凤是北京市司法局一名行政复议一线办案人员,行政复议是政府系统自我纠错的监督制度,也是解决“民告官”争议、维护群众权益的救济渠道。十年间,蔡小凤在1000多个案件中练就了“火眼金睛”。她记得五年前那个雷雨天,浑身湿透的老大爷用塑料袋裹着材料冲进接待室:“今天是最后一天,我怕来不及。”如今,“掌上复议”小程序让这样的奔波成了过去。
她不仅直接纠错,还制发了20多份复议建议书,“办结一案,规范一片”。处理老旧小区拆违纠纷时,她联合多部门上门调解,既纠行政机关的错,又劝居民配合改造,“200多户的居住环境改善了,这就是复议为民的意义”。
让法条变成“家常话”
在乡村与乡镇,“法律明白人”和司法所长们把法条变成“家常话”,让法治种子在泥土里生根发芽。
安徽霍邱县砖佛寺村村委会主任金其华,成了67个村的“法治明星”。他搬张板凳在村口开“普法会”,讲反电诈就说“隔壁村老王被骗的事”,讲彩礼就用“红白理事会”的新规。他用“以案释法”让村民明白“办事依法、遇事找法”。如今,群众将“有事找金其华”挂在嘴边,金其华认为,“这是对法治的信任”。
“法条像‘天书’?我就用西村话讲。”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司法局西村司法所所长魏官元,调解过无数“家务事”,秘诀是“不怕跑断腿、磨破嘴”。
他的摩托车是“流动宣传站”,31年骑坏了数辆摩托车,车斗里总装着法律读本。他走到哪讲到哪,政策讲明了,人心就亮了。乡亲们说:魏司法办事公道,我们信他,更信法。
让公平正义没有地域边界
从雪域高原到伊犁河谷,法律援助志愿者用脚步丈量法治的半径,让公平正义没有地域边界。
吉林衡丰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沫含带来一张照片——那是她在西藏学校给孩子们讲法律的瞬间。五年援藏援疆,她办了500多个案件,帮农牧民守住草场、帮农民工要回工资。她编的双语手册成了“普法神器”,“群众说‘共产党好、法律公道’,这是我最珍贵的收获。”
在新疆,一对失去父母的小姐弟的亲属争夺抚养权,刘沫含以母亲视角反复调解,最终让更合适的爷爷奶奶获得监护权。“看到孩子依偎在爷爷奶奶身边,我觉得一切值得。”她说。这种“被需要”的价值感,让她坚信:“律师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法庭上,更在于让法律服务走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