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某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追讨了两年都没着落的货款,在潮州市潮安区人民法院与潮安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的联手调解下,短短一个小时就有了结果。
近日,潮安区人民法院与潮安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充分发挥“法院+综治”协作联动机制的优势,调解了这起买卖合同纠纷。从调解启动到双方达成协议并申请司法确认,该案全程耗时1小时,不仅高效化解了当事人的矛盾,也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添了一份力。
事情要从2023年说起。谢某和李某做了多年生意,当年3月,李某从谢某处进了一批电炒锅胆,对账时写下欠款69880元的字据。可这笔钱,李某却以“手头紧”为由一拖再拖。谢某跑了无数趟,电话打了一箩筐,钱没要回来,心里的火气倒是攒了不少,无奈之下诉至潮安法院。
法院受理案件后,承办法官审查发现,案子事实清楚、争议焦点明确,有调解的可能。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法官依托法院与综治中心的联动机制,通过“粤平安”平台将纠纷分流,联合综治中心调解员一同开展调解工作。
调解刚开始时,双方情绪都很激动。谢某不满李某的拖欠行为,忍不住质问道:“你拖着货款不还,不就是想赖账吗?”李某则大倒苦水,诉说自己的经济困难和家庭负担:“我也想赶紧还款,但目前经济确实紧张,收入不稳定,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一时间实在拿不出这么多钱。”
调解人员没有急于下判断,而是先耐心听两人把心里的委屈都说完。听完双方的诉求,他们很快摸清了症结——谢某怕钱打了水漂,李某则怕一次性还不清欠款。为了打破僵局,调解人员果断采用“背靠背”的方式,分别与两人沟通协调。
和谢某沟通时,调解员引导他体谅李某的实际困难,回忆起双方多年的合作情谊,建议他适当让步。面对李某,调解人员则讲清积极履行还款义务的必要性,提醒他拒不履行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和失信后果。
经过一番耐心的释法说理,双方最终选择互谅互让,达成了调解协议。谢某同意李某退货,用货物抵扣部分欠款。抵扣后,李某还欠26303元,约定分期偿还,谢某也放弃了利息诉求。
签完协议,双方当场申请了司法确认。走出调解室时,两人还握了握手,让曾经的不快随着这场高效的调解散去。
撰文:董志豪
【作者】 董志豪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