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杨金祝
“年终积分兑换开启”“积分即将过期或作废”……临近年底,不少人收到商家或平台发送的“积分活动”短信,提醒尽快兑换平时积攒的积分,并称如果不及时兑换可能很快作废。
也有人发现,本来打算把攒了好久的积分一次性兑完,却发现积分不知道何时被“偷摸”清零。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12月21日,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知名公益律师赵良善表示,如果商家“偷摸”清零积分违反了告知义务,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商家在积分清零上不能过于“任性”,要尽到提醒与告知义务,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
年底积分将集中被“清零”
12月12日,成都的周女士接到某美妆品牌打来的电话,电话里客服人员告诉她,“积分年底就要清零了,可以用积分兑换相关产品。”随后,她用800积分免费兑换了一支唇釉。
网友在社交平台的分享
“我平时没用过积分,经客服人员这么一提醒,想起我在各个平台应该都有积分。”于是,周女士在购物平台查询自己的积分,发现大部分平台的积分在年底之前都要清零。“我立马进行兑换,几个平台加起来兑换的东西还不少,有话费、购物券、雨伞、护手霜等。”周女士说,幸亏及时进行了兑换,不然年底都清零了,太可惜了!
“我是在社交平台上看到朋友的分享,才想到用积分兑换相关物品。”重庆的张先生告诉记者,他进行积分兑换的时候,发现大多数平台只是在积分处标明,积分将于2023年12月31日过期,并没有电话或者短信提醒。“比如,淘宝上就显示我有7000多积分将过期,但如果我没有主动点开,根本不会注意到这些。”
记者在某社交平台搜索“积分清零”关键词注意到,“积分清零”涉及银行、酒店、美妆、服装、珠宝等多个行业。对于积分清零一事,网友们观点不一。有网友认为积分清零不合理:“辛苦攒下的积分,没有使用完毕为什么会清零?”也有不少人认为积分有年限很正常:“规则都写得清清楚楚,自己没注意到,有什么办法呢。”
需警惕积分清零骗局
记者梳理发现,全国时有发生因“积分清零”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
今年6月,知名演员胡兵发视频讲述了自己50万积分被清零后向航空公司维权的经历。之后航司回应,该航司积分有效期固定为36个月,积分清零一般通过短信告知,暂无其他途径提醒。
还有一些不法分子伪装成手机运营商、网上商城或银行工作人员,以“积分兑换”的名义实施诈骗。
据媒体报道,这类诈骗案件的惯有套路是先向消费者发送带有“积分清零”“积分兑换”等字样的短信。待消费者点击短信中的不明链接后跳转到钓鱼网页,再一步步诱导其在网站上输入身份证、银行卡号、验证码等一系列个人信息。不法分子再结合木马软件,盗刷消费者的银行卡,最终致使消费者财产损失。
警方提醒,对于任何积分兑换现金或高价值礼品,要求提供身份证号、银行卡及密码的宣传,都要保持高度警惕。消费者应尽量在官方平台上操作兑换,或拨打官方电话咨询,保护好自己的隐私信息,防止财产损失。
律师:
商家如“偷摸”清零积分侵犯了消费者知情权
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知名公益律师赵良善认为,积分可以兑换服务或者商品,积分属于财产性权益,积分属于赠与财产。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8条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如果商家“偷摸”清零积分则违反了告知义务,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网友在社交平台的分享
赵良善提醒,商家在积分清零上不能过于“任性”,要尽到提醒与告知义务,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同时,消费者在消费中也要多了解积分使用规则,尤其是多留意积分有效期,要做到定期查询、勤于兑换积分。如遭遇积分清零,可向当地消费者协会或市场监督管理局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