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推出青年人才暑期考察补贴政策
创始人
2025-07-02 07:06:10
0

在各地“人才大战”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如何构建更具韧性、活力与可持续性的人才生态?张家港市深刻认识到,一座城市的长远竞争力,既要依靠引领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的“顶天立地”之才,也离不开支撑城市活力、奠定发展基石的“铺天盖地”之才。

这个暑期,县域发展“领头羊”张家港市放出大招,重磅推出《张家港支持青年人才暑期来港“第一站”考察补贴政策实施细则》,在7月1日至8月31日暑假期间,发放价值“999元+”的考察补贴券,为全国高校学子打造了解张家港的“第一站”,开创了以“深度体验”前置引才的全新模式。政策发布首日,“港才通”报名小程序新注册用户超200人,52名青年人才已通过审核,即将来到港城。

实地感受,胜过千言万语

“新能源、新材料是张家港的重点产业,和我的专业很对口。”段思贤是连云港人,现在苏州城市学院读大一,专业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得知暑期可以来张家港考察,他一直关注着报名信息,想借着这次难得的机会,到张家港走一走、看一看,为之后就业做个准备。

作为全国百强县市前三名,也是全国文明城市七连冠的张家港,这座城市本身自带流量。然而,年轻人选择一座城市,不仅看中发展事业的平台,还看中城市的烟火气。怎样把这两者更好地传递给年轻人?张家港的做法是,请年轻人走进来,实地感受一番,胜过千言万语。

这份面向全国非张家港籍专科及以上高校学子的诚意大礼包,以价值999元+政策包呼应张家港市域面积(999平方公里),特别“留一分”念想,诚邀青年人才再来港城。核心是“无满减、实打实”的消费体验券,系统整合了张家港市域的文旅、科创、交通、住宿、餐饮、文创、就业服务等多元化、高品质资源。围绕“吃、住、行、游、购、娱、职”七大核心需求,打造一“面”之缘券、一“游”未尽券、一“宿”无忧券、一夏“职”通券四项体验券。

此外,充分尊重青年人才的个性化需求,政策提供了两种灵活便捷的考察方式供选择,即自由行程和组团研学。青年人才可根据自身兴趣与时间安排,选择其一。

张家港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分管负责人表示,张家港将引才的端口前移,从传统的“事后奖补”转向“事前体验”,精准把握高校学子暑期社会实践与游学考察的黄金窗口期,实施青年人才暑期来港考察补贴政策。张家港市外专科及以上高校学生,都可以通过“港才通”微信小程序“一站式”报名,架起了他们通往张家港的桥梁。

“学生选择一座城市,学校推介得再多,都不如实地走一趟。”郑州轻工业大学专业和张家港产业匹配度高,双方保持着良好互动。在该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万顺国看来,张家港抓住暑假黄金期,请高校学子来考察,表面看是让学生了解一座城市,实则会在他们内心种下就业的种子。

事业生活,关怀无微不至

当各大城市都在争抢年轻人,更早行动,方能赢得主动,才能占据先机。拿出满满诚意,邀请尚未毕业的青年人才来考察,便是张家港招引青年人才的创新之举。

梳理这几年张家港招引青年人才的工作举措,关键词除了一个“早”字,还有一个“准”字,即换位思考,年轻人关注什么、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满足什么。

赵苏源是淮安人,刚从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毕业,如今在永卓控股有限公司实习。毕业后,她领取了“来港大礼包”,获得住房、餐饮、出行等多张体验优惠券,之后还打算申请人才租房补贴。“我现在住在企业宿舍,等拿到每月800元的租房补贴,计划在企业附近租一个小屋。”

从毕业求职,到创新创业,再到子女教育,张家港聚焦青年人才安居乐业的现实需求,拿出一项项实打实的政策举措,用无微不至的服务,营造好环境。

4月8日,张家港三箭齐发,推出高校毕业生“强基”、人工智能“强链”、特色半导体“强芯”等“三强”人才计划,分别围绕高校毕业生群体及前沿产业,集聚“第一资源”。

“强基计划”就是将高校毕业生作为人才引育的基本盘。这款为高校毕业生群体量身定制的专属政策,涉及吸引学子深度体验、求职实习专项补贴、创业孵化全链支持、安居保障全面覆盖、诉求响应精准直达等10个方面,提出到2027年新引育大专以上学历人才5.1万人以上,其中35岁以下高校毕业生3.6万人。青年人才暑期来港考察补贴政策的实施,便是落实“强基计划”的具体体现。

青年人才来张家港创业,初创期的落脚点也无需发愁。张家港瞄准初创团队“厂子之困”,推出人才企业“零租”孵化器,涵盖5大产业园,孵化空间近1.7万平方米。初创企业可享6个月至1年的免费场地支持,单个项目可享20平方米独立空间或5个工位。对于青年人才“背包创客”,市镇两级科创孵化空间则提供不少于12个月的免费工位。

产业园也是张家港精挑细选的。比如,沙洲湖科创园周边有高校资源,便于开展产学研合作、科研成果转化;东渡人才港有高铁枢纽区位优势,便于人才出差、客户来访;南岸创新人才社区深耕医疗器械领域,可提供全链条孵化服务。差异化的定位,让不同领域、不同阶段的初创企业都能找到适配空间。

产才融合,城市未来可期

洪绍景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领域是氢燃料电池。毕业后,他到了车企工作,又掌握了氢燃料电池汽车研发、生产制造以及测试验证的流程。2020年,他与两位同样深耕氢能源领域的“同门”师兄弟联合创业。

经过调研比较,洪绍景和团队成员选择了张家港,成立亿创氢能源科技(张家港)有限公司。“这里已形成氢能产业集群,研发生产氢燃料电池,能够很快找到配套。”如今,企业已匹配客户完成10余款燃料电池产品的开发,包括与国家能源集团合作开发了全国首台套的氢气品质检测车,实现了研发成果的转化。

氢能是张家港新能源产业版图的重点板块,近50家涉氢企业,形成了完整的“制、储、运、加、用”产业链条。这样的产业优势,引来了青年人才的加盟。当人才团队逐渐壮大,研发成果逐渐落地,张家港的氢能产业也随之扶摇而上。

数据显示,张家港人才总量突破46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4.5万人、高技能人才13.28万人。日益增长的人才体量,也必将转化为“4+4+N”产业体系的发展增量。

以产聚才、以才促产,实现产才深度融合,这是张家港不懈追求的目标。为此,张家港致力于把企业调动起来,把高校导入进来,联合培养产业所需的科研人才、技能人才。

毕业于东京大学系统工程专业的陶宇,现任江苏天兵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阀门部经理,负责火箭箭体阀门相关工艺技术攻关。适配于天龙系列液体运载火箭的某款阀门由将近100个零部件组成,对压力的响应精度要求在正负0.002兆帕范围之内,陶宇带领团队反复调试,用实战让年轻人快速成长。

而对沙洲职业工学院学生李芷萱来说,除了正常在校上课,江苏能华微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车间也是课堂,教材则是产线,知识点则是半导体生产工艺和流程。进入“沙工—能华半导体定制班”后,李芷萱每周三都能走进车间,跟着企业的专家学习。

张家港,这座活力四射的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拥抱青年才俊。从年初“1+1+N”人才新政为青年创新创业保驾护航,到4月“强基计划”专为高校毕业生筑牢发展根基,再到7月暑期推出的考察补贴政策,为学子铺就了解张家港的首站之路……这层层递进、全面覆盖的人才举措,不正是张家港求贤若渴、厚待青年的鲜明注脚?

(张家港市委组织部供图)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上海警方通报:犯罪嫌疑人施某某... 11月21日中午,上海普陀警方发布警情通报:2025年11月21日7时48分,有群众报警称其一辆正在...
支持楼宇经济发展,北京市西城区... 新京报讯(记者戴轩)《北京市西城区加快现代金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金服十条”)、《北京市西...
全省住房公积金统计调查制度宣贯... 18日至20日,由省住房公积金协会主办、泰安市住房公积金中心协办的《住房公积金统计调查制度》宣贯培训...
保障劳动者权益,江苏深入开展“... 今年以来,江苏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援助机构紧紧围绕农民工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落实司法部维护...
暖气漏水邻里生隙 温情调解冰释... 近日,在新疆伊宁市人民法院民生调解室内,一场因暖气漏水引发的激烈纠纷,在调解员徐丽的耐心疏导下成功化...
A股持续低迷,沪指半日跌幅达1... 11月21日,A股单边下挫,截至上午收盘,上证指数午盘跌1.88%报3857.24点,深证成指跌2....
15岁女生因口角遭4人掌掴,施... 四川南充15岁女生小邓因琐事与同学小罗发生口角,竟被小罗纠集3名同学在上学途中掌掴。最终小罗被行政处...
福达合金再度延期回复重组问询函... 中证报中证网讯(王珞)福达合金近日发布公告称,将再次延期回复上海证券交易所就公司重大资产购买暨关联交...
政策设计、培养人才、民生优先 ...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谢川霞 俞文晶 摄影报道 11月19日,省政府新闻办在四川新闻发布厅举行“...
一定之规·基层减负丨完善清单外...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