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推出青年人才暑期考察补贴政策
创始人
2025-07-02 07:06:10
0

在各地“人才大战”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如何构建更具韧性、活力与可持续性的人才生态?张家港市深刻认识到,一座城市的长远竞争力,既要依靠引领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的“顶天立地”之才,也离不开支撑城市活力、奠定发展基石的“铺天盖地”之才。

这个暑期,县域发展“领头羊”张家港市放出大招,重磅推出《张家港支持青年人才暑期来港“第一站”考察补贴政策实施细则》,在7月1日至8月31日暑假期间,发放价值“999元+”的考察补贴券,为全国高校学子打造了解张家港的“第一站”,开创了以“深度体验”前置引才的全新模式。政策发布首日,“港才通”报名小程序新注册用户超200人,52名青年人才已通过审核,即将来到港城。

实地感受,胜过千言万语

“新能源、新材料是张家港的重点产业,和我的专业很对口。”段思贤是连云港人,现在苏州城市学院读大一,专业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得知暑期可以来张家港考察,他一直关注着报名信息,想借着这次难得的机会,到张家港走一走、看一看,为之后就业做个准备。

作为全国百强县市前三名,也是全国文明城市七连冠的张家港,这座城市本身自带流量。然而,年轻人选择一座城市,不仅看中发展事业的平台,还看中城市的烟火气。怎样把这两者更好地传递给年轻人?张家港的做法是,请年轻人走进来,实地感受一番,胜过千言万语。

这份面向全国非张家港籍专科及以上高校学子的诚意大礼包,以价值999元+政策包呼应张家港市域面积(999平方公里),特别“留一分”念想,诚邀青年人才再来港城。核心是“无满减、实打实”的消费体验券,系统整合了张家港市域的文旅、科创、交通、住宿、餐饮、文创、就业服务等多元化、高品质资源。围绕“吃、住、行、游、购、娱、职”七大核心需求,打造一“面”之缘券、一“游”未尽券、一“宿”无忧券、一夏“职”通券四项体验券。

此外,充分尊重青年人才的个性化需求,政策提供了两种灵活便捷的考察方式供选择,即自由行程和组团研学。青年人才可根据自身兴趣与时间安排,选择其一。

张家港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分管负责人表示,张家港将引才的端口前移,从传统的“事后奖补”转向“事前体验”,精准把握高校学子暑期社会实践与游学考察的黄金窗口期,实施青年人才暑期来港考察补贴政策。张家港市外专科及以上高校学生,都可以通过“港才通”微信小程序“一站式”报名,架起了他们通往张家港的桥梁。

“学生选择一座城市,学校推介得再多,都不如实地走一趟。”郑州轻工业大学专业和张家港产业匹配度高,双方保持着良好互动。在该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万顺国看来,张家港抓住暑假黄金期,请高校学子来考察,表面看是让学生了解一座城市,实则会在他们内心种下就业的种子。

事业生活,关怀无微不至

当各大城市都在争抢年轻人,更早行动,方能赢得主动,才能占据先机。拿出满满诚意,邀请尚未毕业的青年人才来考察,便是张家港招引青年人才的创新之举。

梳理这几年张家港招引青年人才的工作举措,关键词除了一个“早”字,还有一个“准”字,即换位思考,年轻人关注什么、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满足什么。

赵苏源是淮安人,刚从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毕业,如今在永卓控股有限公司实习。毕业后,她领取了“来港大礼包”,获得住房、餐饮、出行等多张体验优惠券,之后还打算申请人才租房补贴。“我现在住在企业宿舍,等拿到每月800元的租房补贴,计划在企业附近租一个小屋。”

从毕业求职,到创新创业,再到子女教育,张家港聚焦青年人才安居乐业的现实需求,拿出一项项实打实的政策举措,用无微不至的服务,营造好环境。

4月8日,张家港三箭齐发,推出高校毕业生“强基”、人工智能“强链”、特色半导体“强芯”等“三强”人才计划,分别围绕高校毕业生群体及前沿产业,集聚“第一资源”。

“强基计划”就是将高校毕业生作为人才引育的基本盘。这款为高校毕业生群体量身定制的专属政策,涉及吸引学子深度体验、求职实习专项补贴、创业孵化全链支持、安居保障全面覆盖、诉求响应精准直达等10个方面,提出到2027年新引育大专以上学历人才5.1万人以上,其中35岁以下高校毕业生3.6万人。青年人才暑期来港考察补贴政策的实施,便是落实“强基计划”的具体体现。

青年人才来张家港创业,初创期的落脚点也无需发愁。张家港瞄准初创团队“厂子之困”,推出人才企业“零租”孵化器,涵盖5大产业园,孵化空间近1.7万平方米。初创企业可享6个月至1年的免费场地支持,单个项目可享20平方米独立空间或5个工位。对于青年人才“背包创客”,市镇两级科创孵化空间则提供不少于12个月的免费工位。

产业园也是张家港精挑细选的。比如,沙洲湖科创园周边有高校资源,便于开展产学研合作、科研成果转化;东渡人才港有高铁枢纽区位优势,便于人才出差、客户来访;南岸创新人才社区深耕医疗器械领域,可提供全链条孵化服务。差异化的定位,让不同领域、不同阶段的初创企业都能找到适配空间。

产才融合,城市未来可期

洪绍景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领域是氢燃料电池。毕业后,他到了车企工作,又掌握了氢燃料电池汽车研发、生产制造以及测试验证的流程。2020年,他与两位同样深耕氢能源领域的“同门”师兄弟联合创业。

经过调研比较,洪绍景和团队成员选择了张家港,成立亿创氢能源科技(张家港)有限公司。“这里已形成氢能产业集群,研发生产氢燃料电池,能够很快找到配套。”如今,企业已匹配客户完成10余款燃料电池产品的开发,包括与国家能源集团合作开发了全国首台套的氢气品质检测车,实现了研发成果的转化。

氢能是张家港新能源产业版图的重点板块,近50家涉氢企业,形成了完整的“制、储、运、加、用”产业链条。这样的产业优势,引来了青年人才的加盟。当人才团队逐渐壮大,研发成果逐渐落地,张家港的氢能产业也随之扶摇而上。

数据显示,张家港人才总量突破46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4.5万人、高技能人才13.28万人。日益增长的人才体量,也必将转化为“4+4+N”产业体系的发展增量。

以产聚才、以才促产,实现产才深度融合,这是张家港不懈追求的目标。为此,张家港致力于把企业调动起来,把高校导入进来,联合培养产业所需的科研人才、技能人才。

毕业于东京大学系统工程专业的陶宇,现任江苏天兵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阀门部经理,负责火箭箭体阀门相关工艺技术攻关。适配于天龙系列液体运载火箭的某款阀门由将近100个零部件组成,对压力的响应精度要求在正负0.002兆帕范围之内,陶宇带领团队反复调试,用实战让年轻人快速成长。

而对沙洲职业工学院学生李芷萱来说,除了正常在校上课,江苏能华微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车间也是课堂,教材则是产线,知识点则是半导体生产工艺和流程。进入“沙工—能华半导体定制班”后,李芷萱每周三都能走进车间,跟着企业的专家学习。

张家港,这座活力四射的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拥抱青年才俊。从年初“1+1+N”人才新政为青年创新创业保驾护航,到4月“强基计划”专为高校毕业生筑牢发展根基,再到7月暑期推出的考察补贴政策,为学子铺就了解张家港的首站之路……这层层递进、全面覆盖的人才举措,不正是张家港求贤若渴、厚待青年的鲜明注脚?

(张家港市委组织部供图)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湖北离境退税政策实施首日,武汉... 7月1日起,备受期待的境外旅客离境退税政策在湖北正式实施。长江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政策实施首日,武商...
浙江自贸试验区离岸贸易印花税优... 原标题:浙江自贸试验区离岸贸易印花税优惠政策落地 首单优惠57万元 7月1日,浙江自贸试验区舟山片区...
Oakley Capital将... TIPS 1、下载 91 并购 APP,实时跟踪国内外一级市场并购事件。 2、转载请注明来源自 IT...
“检察蓝”守护“夕阳红”——检... 为深入践行司法为民宗旨,切实守护好“银发福利”,近日,普安县人民检察院主动履职,聚焦80岁以上高龄老...
Lululemon起诉开市客 ... 据华尔街日报,加拿大知名运动服饰品牌Lululemon Athletica近日在美国对量贩业者开市客...
00后女子在上海白吃白喝两个月... 据上海电视台报道,今年4月24日,上海普陀警方抓获一名犯罪嫌疑人黄某,她可谓是一名“薅羊毛”的高手。...
鲍威尔首度承认:特朗普关税政策... 当地时间7月1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葡萄牙辛特拉出席会议时表示,若不是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美联储202...
文科股份股价微跌0.79% 两... 截至2025年7月1日收盘,文科股份股价报3.76元,较前一交易日下跌0.03元,跌幅0.79%。当...
盐田区法律援助处驻广州海事法院...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张玮玮 通讯员 吴雅婷 文/图 为进一步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切实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