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报全媒体记者 仝若楠
当前,越来越多人加入养生行列,养生茶等保健食品备受青睐,在电商平台销量破万。近期,多位消费者剪开市面上低价养生茶包后发现有掺土渣、木渣等不明物体的情况,这些茶包可以卖到50多元,但成本仅有1元左右。
目前低价养生茶包主要存在哪些突出问题?这些茶包又是如何营销以吸引消费者下单的?消费者应该如何筛选正规茶包产品?近日,三湘都市报记者展开了走访和调查。
【现象】
网购低价养生茶包剪开发现不明物碎渣
近日,网友黄先生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了其现场剪开网购养生茶包的视频。视频显示,剪开后的茶包内含有许多不明物,黄先生认为可能是石头、骨头渣等,“配料中说有大麦、桑葚、红玫瑰和百合等,结果一个都没有。”
5月25日,记者联系到黄先生,他告诉记者,自己于2023年在网上购买了两袋阿里健康大药房一款名为“同仁堂内廷上用酸枣仁百合茯苓茶”的产品,“共包含30个茶包,总价值60元”。
“因为我之前喝了一些经常拉肚子就不敢喝,一直放那边,最近在网上看到新闻说这种养生茶掺了土,我才想起来,于是就拆开了,发现和报道的一样。”黄先生说,“对方目前已退款给我,但不知道今年还会不会是同样的产品。”
记者在黄先生提供的链接中看到,这款产品仍在售卖,目前已售出超10万件,并且还位列“酸枣仁”热卖榜的第一名。
随后,记者购买了黄先生同链接的同款的产品。剪开后发现,部分配料是可以被认出的,但是多为打碎的原料,其中有部分碎渣已无法辨认是哪些原料,也无法辨别是否发霉变质。
记者网购的某低价茶包,发现部分边角料已无法辨别真假和变质情况。仝若楠 摄
对此,该店客服称“看到的那些是配料表皮脱落形成”,“它采用的是低温烘焙、打碎研磨工艺,冲泡过程中出现的树叶状物质和发霉的壳其实并非产品本身,您可以放心喝。”之后,该客服又立刻表示“可以退款,并加强质检”。
除了黄先生,广西一滋补品行业业内人士在发布的视频中对比了网购的一款“四宝茶”与正规“四宝茶”药材的差异。“桔梗冒充西洋参、迷果芹冒充党参、太子参替代麦冬,黄芪尺寸不够,用的是边角料。”该人士表示,“网购养生茶包是假货重灾区,消费者如果不太了解,很难分辨。”
【提醒】
养生茶的成本和质量是成正比的
在电商平台,记者以“养生茶包”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茶包种类繁多,包含黄体酮茶、苹果黄芪茶、陈皮苹果茯苓茶等,原料多以药食同源中草药材、水果和茶叶为主。这些产品声称的功效更是五花八门,涵盖养颜、祛湿、润肺、养肝、补气血、降火、助睡眠等多个方面,宣传语诸如“老中医配方”“告别黄黑皮”“古方内调,远离小火气”……用以吸引消费者眼球。
这些茶包一盒的价格大多在10—50元之间,算下来一个茶包大多只需要1—3元左右。天猫超市一款“菊花枸杞决明茶”销量已破10万件,“苹果黄芪茶”更是全网热销超20万件,其他店铺养生茶销量从几千元到几万不等。在各个商品下方的“问大家”中,消费者的提问集中在“是否有宣传的对应功效”。
据一位从事中药材行业的业内人士透露,正规养生茶和低价茶包其实有着很明显的差异,“首先在原料筛选上就不同,低价茶包往往会选择边角料、有的甚至是掺入不明物体,即便变质了,也仍会继续使用。而正规茶包需经过筛选和灭菌处理,即便切碎,也会把部分过小的渣子剔除。”
该业内人士补充表示,消费者在购买茶包时,尽量选择可以看到原材料有孔的泡茶袋,例如纱网、玉米须纤维网布,尽量不要选择无纺布这类无孔、且不透明的茶泡袋,“总之大家不要贪便宜,养生茶的成本和质量是成正比的。”
律师说法:掺入非食品原料构成“掺杂掺假”,甚至会触犯刑法
“《产品质量法》第三十二条中规定生产者不得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若涉案金额达5万元以上,涉嫌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湖南和大律师事务所副主任王友华律师指出,掺入木渣、泥土等非食品原料的行为已构成典型的“掺杂掺假”。这种行为可能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且违反了多项法律条款,严重的掺假行为甚至会触犯刑法。
同时,王友华还表示,“产品宣称‘养生功效’但无科学依据或实验数据支撑的,如使用未经核实的‘中医典籍’或虚构专家推荐的,或通过暗示性表述使消费者误认具有特定保健功能(如‘提高免疫力’等需保健食品批文的功能)等情形的,一般会认定为虚假宣传。”
建议消费者在购买所谓“功效”养生茶时,注意核对宣传内容与产品执行标准是否匹配,并要求经营者提供功效宣称的临床验证报告等方式进行识别,王友华说,“若购买到掺假茶包,消费者可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条主张价款十倍或损失三倍的赔偿(最低1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