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仅是姜某个人命运的反转,更是情理法交融的“教科书级裁决”。
文 | 竹里
5月23日,记者从河北保定骑行男孩身亡案涉事司机家属处获悉,在4月20日河北省容城县人民检察院就司机姜某过失致人死亡罪一案作出不起诉决定。
与此同时,河北骑行案辩护律师 @周兆成律师发布视频也证实了这一消息,这标志着历时8个月的案件正式终结,这不仅是姜某个人命运的反转,更是情理法交融的“教科书级裁决”。这是法治的胜利,更是司法定力的彰显。
姜某辩护律师周兆成表示,这意味着姜某不会再被提起公诉,也不会面临刑事追责。“这对于司机本人来说意味着无罪,对他的家庭来说也意味着没有案底。”在周兆成发布的视频中,姜某露面坦陈,检察院不起诉他,自己没有案底,孩子可以不受影响。
5月23日,记者也从孙先生处了解到了姜某的现状。其妻弟孙先生告诉记者,目前姜某家中的情况比较困难,取保候审以来一直也没有什么工作。“不过最近他已经由工友介绍,外出到工地打工去了。”孙先生告诉记者。
检察院不起诉决定对他们家来说终于是松了一口气。
姜某亲属已收到不起诉决定书
2024年8月11日清晨,河北容城县的一条道路上,90后司机姜某驾车在道路上行驶时,对向车道迎来一个骑行小队。骑行过程中,其中一名11岁的男孩突然摔倒。由于事发突然,姜某措手不及,车辆碾轧到了摔倒的男孩,最终导致男孩不幸离世。
事发后,不少网友指出,12周岁以下儿童是不能够在公共道路上骑自行车的,这是基本常识,骑车父子缺乏安全意识。姜某因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被警方刑事拘留,此事经曝光后,迅速引发网友热议。
有网友表示:“司机太冤了,本来是一场意外交通事故,根本来不及反应,为什么变成了刑事案件?”
近日,姜某亲属向记者表示,事件迎来了新的进展。他们已经在近期收到了容城县人民检察院送达的不起诉决定书。
记者从不起诉决定书上了解到,被不起诉人姜某出生于1991年。2024年8月11日,他因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被容城县公安局刑事拘留;同年8月25日,经容城县人民检察院批准,由容城县公安局执行逮捕;9月26日,容城县公安局将其强制措施变更为取保候审;2025年1月8日,姜某再次被容城县人民检察院取保候审。
该案由容城县公安局经过侦查后终结,以姜某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于2025年1月6日向容城县人民检察院移送审查起诉。该院受理案件后,于1月8日告知姜某有权委托辩护人以及认罪认罚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同时也告知了被害人法定代理人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之后,依法对姜某进行了讯问,听取了姜某及其辩护人、被害人法定代理人的意见,并对全部案件材料进行了审查。
2025年2月6日,因案情需要,该院延长了审查起诉期限。2月20日,又将案件退回进行补充侦查,侦查机关于3月20日重新报送。经过一系列法定程序后,容城县人民检察院最终决定对姜某不起诉。
姜某已外出务工
骑行案给公众留下深刻启示
据姜某亲属介绍,姜某文化水平不高,一直在建筑工地从事水电、电焊相关工作。他家中有两个孩子,经济状况比较困难。出事当天,他正是在前往工地的途中遭遇了这起悲剧。事发后,姜某家属取得了被害人家属的谅解。目前,由于家庭经济负担较重,姜某已经外出务工。他们希望这次事件带来的风波能尽快平息,让家庭恢复往日的平静。
周兆成表示,河北司法机关的选择,堪称一堂生动的法治公开课。面对舆论风暴,他们没有迎合流量,而是启动不公开听证会,让证据、证言、法律条文在专业框架下接受检验。专家对事故现场反复推演,对车辆轨迹科学分析,对过失致人死亡罪构成要件逐条比对。
律师与姜某家属
司法机关用8个月时间,在喧嚣中坚守“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底线,还原为一个纯粹的法律案件。
骑行案虽然已经结束,但是它也给司法与公众都留下深刻的启示。
舆论监督是法治社会的重要力量,但当舆论监督异化为“舆论审判”,当情绪宣泄取代理性发声,反而会成为司法公正的阻碍。河北司法机关的破局,证明真正的法治从不畏惧舆论,反而需要在舆论的审视中淬炼得更加纯粹。我们更应看到,司法对个案正义的守护,正是法治温度的最佳注脚。
不起诉决定不仅让姜永亮重获自由,更向社会传递明确信号:法律不会被舆论左右,也不会成为冰冷的教条。
作为姜永辩护律师,周兆成还表示,法治社会没有“谁裹挟谁”的对立,只有公众对司法的信任与司法对正义的坚守。骑行案,撕开了一个被误解的真相:那就是舆论从来无法“裹挟”司法。
他还建议大家当面对热点事件时,不妨多给法律一点时间,给真相多一份耐心。因为真正的正义,永远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更经得起舆论的凝视。
综合整理自光明网、纵相新闻、周兆成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