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3日上午,“第五届汽车行业人才培养院长论坛—深度产教融合下的制度创新探索” 分论坛在大连成功举办。本次分论坛聚焦产教融合制度突破、协同育人机制创新等核心议题深入研讨,为破解行业人才培养痛点提供新路径。会议由山东交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院长李伟主持。
李伟 山东交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院长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创新管理部副总经理、研发总院副院长张衡以“东风产学研融合创新体系建设”为题进行分享。他立足企业产业实践与人才需求,强调制度创新是深度产教融合的核心支撑,详细阐述了东风汽车在资源共享、责任共担、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制度设计与实践路径,通过构建校企协同育人、联合攻关的创新体系,推动产学研从表层合作向深度绑定转型,为行业产教融合制度创新与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了企业视角的实践参考。
张衡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创新管理部
副总经理、研发总院副院长
北京世冠金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创始人李京燕以“虚拟驱动现实:建模仿真技术如何成为汽车产教融合的新引擎”为题进行分享。她结合企业技术实践,指出建模仿真技术可破解汽车专业教学中设备短缺、实操受限、产业脱节等痛点,通过构建高保真虚拟实训场景、还原产业真实研发流程,实现教学与产业需求精准衔接。该技术既降低了产教融合成本,又提升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以技术赋能为汽车产教融合注入新动能,提供了创新实践路径。
李京燕 北京世冠金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创始人
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战略部培训高级经理张野平,围绕“产教融合赋能汽车人才高质量发展: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实践与校企联合培养创新路径” 主题分享实践经验。他指出,通过将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本土化,结合中国汽车产业需求优化培养方案,让学生在企业实践与校园学习中深度融合。同时,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创新路径,共建实训基地、开发定制化课程,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精准对接。此举不仅为华晨宝马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也为汽车行业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企业端的实践样本。
张野平 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战略部培训高级经理
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潇凯,围绕“产教融合共同体赋能战略新兴领域教材建设探索” 主题进行分享。他提出,战略新兴领域教材需突破传统模式,依托产教融合共同体整合高校科研优势与企业产业资源。通过联合行业龙头企业组建编写团队,将电动车辆等领域前沿技术、工程案例融入教材,同步更新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同时,建立教材动态修订机制,适配产业技术迭代,助力学生掌握核心技能。此举既完善战略新兴领域教学体系,也为产教融合推动教育资源升级提供了高校科研平台的实践思路。
陈潇凯 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智能事业部产学研发展负责人孙胤胤,以“标准引领・产教融合:IVISTA 赋能高校智能网联人才培养新生态” 为主题分享实践。他提出,依托 IVISTA(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体系)标准优势,联动高校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开发适配标准的课程教材,共建智能网联实训平台,开展标准导向的实践项目。通过产教协同,将行业标准、测试技术融入教学,助力高校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智能网联人才,同时推动 IVISTA 标准落地应用,为智能网联领域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搭建桥梁。
孙胤胤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智能事业部产学研发展负责人
重庆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教授郭钢,围绕“产教融合学科交叉的智能座舱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成效” 主题进行分享。他提出以智能座舱产业需求为导向,打破学科壁垒,构建融合机械、电子、计算机、设计等多学科知识的培养模式;联合车企共建实训基地与课程体系,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开展教学。实践中既提升了学生跨学科应用与创新能力,产出多项校企合作成果,为智能座舱领域输送大批卓越人才,其模式创新与实践成效也为同类专业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
郭钢 重庆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教授
会上举办了以 “如何增强汽车行业校企合作的动力” 为主题的圆桌论坛,由山东交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院长李伟主持。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创新管理部副总经理、研发总院副院长张衡,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战略部培训高级经理张野平,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潇凯,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智能事业部产学研发展负责人孙胤胤,重庆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教授郭钢参与讨论。参与嘉宾围绕汽车行业校企合作痛点与破局路径展开深度交流,分别从高校人才培养适配、企业主动开放赋能、双元制模式本土化、科研资源共享等维度分享实践经验并提出破局思路。讨论达成共识:增强校企合作动力,关键在于打破信息壁垒、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企业发展需求与科研技术突破形成良性闭环,为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作者 | 张志慧
审核 | 薄颖
编辑 | 原敬鑫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