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云南省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云南省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民族团结誓词碑文化保护传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以民族立法形式对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的民族团结誓词碑文化实施保护和传承,标志着宁洱在以法治方式守护民族团结根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中迈出历史性一步,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坚实保障。
宁洱各族群众在民族团结誓词碑前跳起团结舞。中共普洱市委办公室供图 许时斌/摄
70余载精神图腾
呼唤法治守护
位于宁洱县的民族团结誓词碑建于1951年元旦,26种民族的代表以“会盟立誓、刻石铭碑”的古老形式,立下团结建设新中国的铮铮誓言。这座全国唯一的民族团结誓词碑,历经70余年风雨,已成为边疆各族群众的精神坐标。但随着时代发展,碑体保护、文化阐释、精神传承面临新挑战。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要求传承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光荣传统,更好续写誓词碑故事,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因此,《条例》的制定恰逢其时,是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具体实践。《条例》制定历经3年调研论证,召开座谈会30余场次,广泛收集各方意见建议105条,23次易稿,最终构建起“实体保护+精神传承+融合发展”的全链条法治框架。
立法亮点彰显治理创新
《条例》突破传统的文化保护模式,呈现多维创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融入了《条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了《条例》,且条例的各项规定都充分体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深入挖掘民族团结誓词碑文化内涵。《条例》注重深入挖掘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文化内涵,强调其在新时代的价值和意义。通过立法,将进一步发挥民族团结誓词碑在教育、资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要运用其中蕴含的中国共产党做好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充分发挥了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在保护传承民族团结誓词碑文化方面作用。《条例》规定各有关部门创造更优条件,搭建更多平台,为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深度广泛参与民族团结誓词碑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提供更大支持;建立了跨区域民族团结誓词碑文化保护传承合作机制。《条例》明确规定县人民政府应与相关县、市、区加强民族团结誓词碑文化保护传承协作,推动民族团结誓词碑文化的协同保护和发展,努力让民族团结誓词碑在全省乃至全国民族工作中发挥更大影响力,为推动将民族团结誓词碑文化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打下坚实基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此次立法过程中,宁洱县人大常委会坚持“开门立法”,组织“我为民族团结誓词碑立法建言献策”活动,通过电视、网站、微信等形式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意见。省人大民族委员会首次探索开展立法协商,邀请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立法咨询专家以及省级有关部门相关负责人参与,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进行审查。这种做法丰富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民族立法工作中的实践,确保了立法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操作性;强化保护与传承措施。《条例》明确了民族团结誓词碑保护的内容、责任和义务,确保这一红色文化资源得到全面保护。同时,《条例》还鼓励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民族团结誓词碑文化的传承活动,如建立民族团结誓词碑文化宣传月、邀请盟誓代表后代集中宣讲等;助力文旅融合发展。当地党委、政府已通过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文化内涵,打造了多条教育实践环线和多个教育基地,推动了民族团结进步旅游研学产业的发展。立法将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誓词碑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其在文旅融合发展中的作用。
此刻,民族团结誓词碑上“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的誓言,正通过法治力量跨越时空,在新时代续写新的篇章,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将越开越绚烂。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在天安门广场合影留念。滕俊 摄
延伸报道
民族团结誓词碑第一位签名的盟誓代表后人专访:
同心同德永远跟党走
202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全省干部群众备受激励和鼓舞。2025年2月21日,云南省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云南省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民族团结誓词碑文化保护传承条例》,用法治力量保护、传承、弘扬好盟誓先辈们“同心同德跟党走、矢志不渝兴边疆”的光荣传统。
近日,本报记者就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重要回信精神、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光荣传统等专访了民族团结誓词碑第一位签名的 盟誓代表“ 傣乡楷模”召存信的孙子召西利勐。
召西利勐 高燕 摄
民族时报:作为民族团结誓词碑第一位签名的盟誓代表召存信的孙子,你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有什么认识?
召西利勐: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我们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回信。我爷爷召存信是 第一位在民族团结誓词碑上签名的 盟誓代表,我作为后人,备受鼓舞。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了1951年立碑盟誓以来的70多年边疆各族群众一心向党、团结奋斗,推动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书写民族团结进步生动篇章作出了重要贡献,殷殷嘱托各族人民都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心间、融入血液,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云南人民的关怀和厚爱,我深深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心系边疆民族团结、繁荣发展的殷殷嘱托和谆谆关怀。
民族时报:民族团结誓词碑见证了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伟大历程。誓词碑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有什么意义?
召西利勐:民族团结在云南有历史、有文化、有血脉、有传统。1951年元旦,按照民族代表的提议,26个民族的头人和地方党政军领导在宁洱县红场剽牛立誓、刻石明志,举行剽牛、喝咒水、盟誓等活动,立下了“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的誓言。碑上的每一个笔画都是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取得伟大成就的风雨见证,更是云南各族人民一心一意跟党走的最真实写照。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的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是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七十余年栉风沐雨而历久弥坚。七十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云南各族人民始终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和各项工作的主线,忠贞不渝跟党走,同心奋进谋发展,一代代将誓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习近平总书记为云南擘画的美好蓝图变为幸福实景,续写誓词碑故事,民族团结花开云岭,成为边疆云南的一张亮丽名片。
民族时报: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光荣传统在新时代发挥着什么作用?
召西利勐: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对鼓舞和引导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扎实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奋斗指引。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转化为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动力,为推动边疆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提供坚强保障。我爷爷召存信作为第一位在誓词碑签名的代表和民族团结进步的坚定践行者,与其他各族代表一道把誓词碑光荣传统传承发扬到傣乡大地,全州一代又一代被誓词浸润的各族人民牢记嘱托团结奋进,续写生动实景。我们心中有民族团结大业、发展讲民族团结、行动抓民族团结,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把习近平总书记为云南擘画的新时代蓝图一步步变为幸福美景。2023年,西双版纳州再次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成为云南省唯一两度获此殊荣的州市。2023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78.27亿元,是建州时全州地区生产总值1757万元的4429倍。全州各族群众把嘱托变行动,跨越山海,共进蝶变。
民族时报:请问如何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光荣传统,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
召西利勐: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云岭大地绽放绚烂民族团结花,需要一批批永远跟党走的先进典型和推进民族团结的践行者;需要涌现出把维护民族团结的誓言刻在心中的各民族干部和优秀青年,用实际行动去一笔一画勾勒出我们的青年担当,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信念播撒到更多人的心上,发扬先辈光荣传统、续写誓词碑故事。目前,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感恩奋进、开拓拼搏,把践行重要回信精神作为进取动力,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贯彻回信精神的指示,把培育 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永奋进的各民族青年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要务。全州高度重视各族干部培养,始终把培养各族干部作为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的重要工作来抓,在全省率先打造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规范化体系,命名10个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基地,组织各族青少年开展“身在边疆 心向北京”“石榴籽心连心·团结进步同心圆”等研学活动。深入实施“雨林英才支持计划”。现在,各族干部群众像立碑 盟誓代表一样衷心爱党爱国,维护民族团结,始终把民族团结作为生命线,致力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现出全州青年干部热火朝天抓工作、齐头并进抓落实的生动局面,为建设和美边疆贡献自己的力量,推动全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民族时报
作者: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高燕
编辑:方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