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满汉一体”:制度与文化相伴相生,谈清代科举制中的文化包容
创始人
2025-02-18 17:25:08
0

清朝作为除了元朝以外唯一统一中国版图的少数民族政权,在吸取元朝覆灭的经验教训的背景下,“首崇满洲”虽然是清朝统治者根深蒂固的种族思想,但是基于满汉团结对于清朝政权的必要性,他们还是采取了许多许多有利于来践行“满汉一体”政策的落实。《清实录》曾记载自入关后,顺治帝便有意识地提高汉族官员的政治地位,而后历任皇帝,“意促满汉一体”。而重视汉族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清代科举制的特色之处,其中内涵蕴意不可谓清朝统治者之心思巧妙。

一、浅析清代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及流程

《中华通史》中详细记载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形成于唐朝,但是到了清朝又与前代有了明显的区别。这种区别不是单纯由于清朝是少数民族政权的原因,因为清朝的科举制度与同是少数民族政权的元朝相比有十分明显的不同。清朝真正开始重视满汉民族关系应该是1644年清军入关,问鼎中原之后。相比较而言,《康熙王朝》记载顺治帝“开满洲国重用汉人之先例”,也是在此时,科举制度在清朝迎来了它最后一次的大改造。

1、流程繁多,甄选严格的清朝科举制度

《科举起源》一书中形容“科”的意思是“科目”,“举”的意思是“选拔”,二者要素关联起来就是科举。顺治帝重视人才采入制度,他在即位诏书中就规定了清廷科举考试的时间——会试于辰、戍、丑、未年,乡试于子、午、卯、酉年举行。清朝对考生的道德品质有限制规定,只有那些品行端正的举人才有资格参加会试。士子报考后,依次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合格者称生员,即取得府州县学的入学资格。

清朝此时的学校已经不再局限于为科举输送人才,还承担了部分社会教会的职能,类似于现在的学校。生员通过学政支持的考试,有资格参加乡试,乡试中式者为举人,举人有资格参加会试,会试通过后可以参加殿试。而这殿试,就是步入仕途的开始,金榜题名的最终关卡。鲁迅作品《孔乙己》也从反面说出了科举制度对年龄没有限制,从而保证了莘莘学子追逐阶级改变的机会不受限制。

2、满汉文化共同“催生”的清代科举制度

十七世纪的满族登上了中国政权的最高点,与它同时问鼎中原大地的还有满族文化,取得了与中原大地文化深度交流的契机。满族作为少数民族之一,人数自是比汉族人数少,无法满足爱新觉罗家族统治中国辽阔土地的需要,自然而然的需要吸纳、采用大量治国理政的专用人才。但是满汉文化差异的存在让满汉民族交流的过程中充满了摩擦和阻碍,文化合流的路途中也充斥着反对的声音。

这时,符合统治者需要的具有清朝文化特点的科举制度应运而生,与传统的专考儒家著作不同,凡参加科举考试便得需要了解满汉两族的各自的历史文化,以方便步入仕途后,满汉官员相辅相成,为朝廷出谋划策。这个要求也从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文化壁垒,促进了满汉两族对对方的了解。

二、赏鉴清朝科举制度中的文化智慧

1、吐故纳新,勇于借鉴的清朝科举制度

清朝统治者善于吸取汉族历史文化中的精华,比如努尔哈赤曾用《论语》教育诸王,应当仁爱孝悌;皇太极也曾引用《武经》教育诸王应当良将爱兵;康熙甚至将朱熹搬入祠堂,意在教育满朝文武以及世子贝勒学习儒学。自从入关以后,清朝在文化、风俗、制度上面都做出了巨大的改变,“以汉治汉”的言论甚至也在官员队伍中兴起。

《清朝的皇帝》中在描写清朝科举制度的实施时,孝庄太后用了“入乡随俗,取其精华者也”的回答,还命令成立“满汉互译”之类的小组,大量翻译汉族的优秀文化作品,大幅度的提高了官员队伍的文化素养,也从另一个方面减消了满汉两族对于彼此的反面印象,学习了大量的治国理经验。而改良后的科举制度,也为清朝选出超越民族观念的官员做出了重要贡献。

2、重视汉学,明晰民族关系重要性的清朝科举制度

汉学对清朝科举制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间接的思想建筑方面,只是其制度雏形是借鉴前朝制度,但是思想体系的架构内容几乎上是大相径庭,存在着根本上的区别。著名的史学家柏扬老先生认为“满族政权最伟大的成就,便在于满洲人的清政府为中国开辟了广袤的疆土,保留了完整的文化。”

满族对于汉族文化的继承发展,由此可见一斑。清朝科举制度的伟大之处,就是使那个时代民族之间的对立甚至敌对成为一种可以驱避的事情。政府的强有力政策保证了满汉不同民族的官员可以“一室谋政”,从而针对性的采取特有民族习性的施政政策,推动民族关系平稳融洽的向前发展。清朝在《清朝训诫》中就对教育后世子孙应对民族关系极度重视,得到了多数人拥护的政权才会永存。

三、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清朝少数民族政权对制度的特殊要求

1、清朝政府满族文化长期生长在东北地区,文化具有自身特殊性

“中国百科”上记录满族属于历史悠久的渔猎民族,数百年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文化深厚。满族在大致明朝时期南移至辽宁一带,并形成了具有浓郁东北地区特色的文化结构——历史悠久,较为单一。但是我们如今所说的清朝文化和满族文化几乎不是同一个文化概念,清朝文化不专指满族文化,而指满族文化和汉族文化冲突融合后形成的文化体系。东北虽然毗邻华北,但是温度差异比较大,气候差异也比较大,在这种自然基础上面孕育的文化自然不同颇多。

满族文化并不能十分适应中原地区政治管理的应用,而对于政权的迫切保护则反方面促进了满族文化的改变与退步——融入汉文化。清朝少数民族的文化包容力体现在官员准入制度考核的多元上,满汉大杂居的社会聚落,需要执政者同时具有两族管理智慧的要求则完美融入了考试科目中。《清史稿》记载“汉者考核满语,满者考核汉语”,语言的沟通无碍满足了单一满文化对于知识汲取的需求,也推动了民族关系的缓和。满族文化因为其长期的原始生产历史,具有浓厚的特殊性,也从反方面论证了上层建筑受经济基础以及生产力决定,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2、满汉文化交汇后碰撞融合,催生出特殊的文化结晶

不同文化交流碰撞后必将产生新的文化结晶以及文化现象,而这也自然要求新的制度来适应这种文化。《清史十六讲》中盛赞“清朝科举,是最包容的科举,是满汉两族共同的制度”。清朝文化在清朝统治中原大地这近三百年光阴中形成,并且明显区分于原本单一、具有显著地域文化特点的满族文化,应该说清朝科举制度的翻新重构做出了重大贡献。满族文化虽然历史同样悠久,但是渔猎文化的限制导致文化进步速度比较低,(目的单一,只是为了日常生活生产要求以及生产必要记载)和汉族的文化差异也比较大,清朝管理者管理难度因为文化壁垒而陡然增大。

满汉聚落的形成,也导致了满汉距离过度拉近,冲突也与日俱增,在此基础上单纯只擅长解决某特定民族的官员越来越不能满足清朝统治者对于官员队伍的基本要求。清朝科举制度便直面这种矛盾产生的根本所在,从官员队伍开始密切满汉两族关系,让他们同朝为伍,消除根深蒂固的思想抵触感。毫无疑问,使满汉同朝为官的还是清朝独具特色的科举制度。但凡满汉问题冲突,必要政府官员帮助协商解决;而使政府官员具有满汉两族的文化思路来解决问题的唯一功臣便是清朝科举制度。这也就不难理解纪晓岚那句“历朝之科举,唯清朝造福千万”了。

四、总结

清朝科举制度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更像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满汉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碰撞后催生出来的制度,它种类繁多、科目繁杂。《清史三百年》中记载,在洋务运动和西方列强侵略后清朝政府还在科举制度涉考科目中添加了实用科目以及各式种类的外语,相当程度上推动了清朝科举制度的近代化。探究清朝科举制度,我们发现蕴含在其中的智慧——文化包容以及民族交流。虽然曾经在历史上被历朝历代使用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已经湮灭在历史的滚滚波涛中,但是他所留给我们的关于民族关系解决以及执政者执政经验值得我们深思学习。

参考文献:

1、《清史十六讲》

2、《清实录》

3、《清史稿》

4、《清朝的皇帝》

5、《正说清朝十二帝》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版英伟达”,中签号公布! 25日晚间,被市场视为“中国版英伟达”的摩尔线程,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网下初步配售结果...
华与华创始人华杉称西贝“被人算... 红星资本局11月26日消息,日前,“西贝员工回应涨薪500元”的话题在社交平台引发关注,西贝品牌顾问...
原创 日... 近期,国际局势呈现出令人瞩目的动向。美日首脑之间的通话,特别是特朗普对高市早苗的突然联系,无疑投射出...
厦门渊亭信息科技取得恶意诉讼智... 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厦门渊亭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恶意诉讼智能监督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
李在明评高市言论:引起相当大争... 【文/观察者网 齐倩】 近日,东北亚局势骤紧。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挑起中日外交争端,中方予以强力反制。...
原创 特...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中,尤其是亚洲地区的地缘政治局势,日美之间的亲密合作无疑成为了一个引人瞩目的...
今晚很多股民都在晒截图:“很遗... 11月25日晚间,摩尔线程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网下初步配售结果及网上中签结果公告,本次...
“撤回发言,立即辞职!”日本爆... “我们会持续进行抗议,一场一场地抗争下去。”一名日本民众说道。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近日涉台错误言论,已在...
山东推动三项制度改革,经理层薪...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玉岩 11月26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省国资委负责同志等...
政策托底+执法护航!江苏近20... 10月22日,南京39艘老旧营运船舶拆解全部完成;11月8日,扬州94艘老旧营运船舶中的最后一艘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