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通讯员 蔡逗逗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近日,新洲区司法局以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为“落脚点”,以法律顾问为“骨干”,以法律服务为“触角”,充分发挥律师团队专业优势,将法治精神融入基层治理,推动律师在基层治理法治化进程中赋能加速,为基层治理“末梢神经”注入“法治活水”。
注重建章立制,推进源头治理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夯实治理制度根基,是确保治理常态长效的保障。从制度源头规范法律服务体系,能够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专业化水平。
细化标准,规范考核。2024年,在试行一年后,新洲区司法局制定《武汉市新洲区司法局关于规范村(居)法律顾问工作的实施办法》《武汉市新洲区村(居)法律顾问工作考核评价办法》,进一步规范村(居)法律顾问工作,提升服务质量。
定期督导,实时通报。新洲区司法局成立督查工作专班,每周四定期对社区法律顾问工作进行专项督查,周一到周五不定期对村法律顾问工作进行督查。通过随机检查、暗访、交叉检查等方式开展实地检查,同时邀请行政执法义务监督员参与督查工作,督查结果实时进行通报。
力量整合,统筹调配。确定“一律所包一街(镇)”的服务模式。在“以所包街”基础上,“单打独斗”的一个个村(居)法律顾问逐渐转变为覆盖整个街镇的“服务团队”。
律师以其专业化服务为特色,加上律所的专业化、规范化和信息化的整合服务模式,能够很好地适应基层法治化治理的现实需要,也能够很好地开拓和培育基层的公共法律服务市场。
常态进村入户,夯实基层治理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夯实基层治理,优化为民服务,亟须推动优质法律服务资源扩容下沉,让群众身边有“贴心人”。
“区里来的‘大状’(律师)就是我们‘自家人’。”新洲区的赵大爷说道。他所称的“自家人”,就是来到村里服务的村(居)法律顾问。
就在不久前,新洲区旧街街戴山村的“自家人”又帮助村民解决了一个“心病”。农村土地流转往往因口头约定而未签订合同,容易产生很多纠纷,驻村法律顾问陶然在戴山村村民委员会的共同配合下,组织村民们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将矛盾消解于未然。
以政府买单的方式,新洲区司法局为每个村(社区)配备一名律师,每个星期四在社区“坐班”,实现了律师进村(社区)的全覆盖。“家门口”的律师能够为老百姓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
新洲区558个村、85个社区“法律顾问公示牌”都已上服务台,打通基层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2024年,新洲区村(居)法律顾问累计提供法律服务3500余次,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1363件,为群众避免或挽回经济损失1445.24万元。
基层矛盾纠纷多属于村(居)民间纠纷,引导律师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能够提供有效的法律建议,指明解决问题的法律途径、方法和依据,将矛盾化解于无形,助力构建多元化调解格局,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
线上线下融合,赋能智慧治理
信息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依据,信息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字赋能助推基层智慧治理,以信息化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
“试用期内商品损坏由谁买单?”邾城街的周女士在家打开手机,动动手指,在社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系统(“法指针”)平台上“下了一单”,5分钟后,社区律师黄鹏武一对一解答了该问题,并对如何处理提出了建议。
武汉社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系统“法指针”上线,居民在家中就能“下单”提出法律问题,由本社区律师一对一回答。如果本社区律师因故未及时回应,将有律师服务团队跟进服务,确保市民提出的法律咨询在15分钟之内全面响应。如发生纠纷需要调解,点击“我要调解”将第一时间推送给社区书记。社区将及时听取当事人诉求,搭建沟通平台。
“法指针”系统上线后,法律顾问提供专业调解和法律咨询服务,提供了“24小时不打烊”的基层法律便民服务。
2024年,新洲区村(居)法律顾问运用“法指针”平台,实时释法解惑,线上解答法律咨询3363件,线上调解矛盾纠纷调解566件,开展法治讲座200余场。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新洲区司法局将持续深化村(居)法律顾问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需求,为基层治理注入“法治活水”,为探索新洲基层治理法治化作出司法行政贡献。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