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12月6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标准工作委员会(简称绿会标准委)联合北京知行法律实务研究中心(简称知行中心)共同举办了 “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与ESG信息披露讨论会”,会议邀请了多家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共同就该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并提出了相关建议。现将 北京知行法律实务研究中心技术专家、法律服务团副秘书长吴韶琦的发言分享如下:
关于ESG(环境、社会责任、治理)与地区营商环境建设,我们以北京市为例,梳理下近期的有关政策,并以北京市最新出台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例,从ESG角度谈下有关的看法。
首先,我们一起梳理一下北京市近期出台的有关政策。
2024年11月29日,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了修改后的《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并自当天公布起施行。该条例于2020年制定,经2022年和今年两次修改。该条例旨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进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4年10月,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北京市加快建设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的实施意见》,该意见明确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目标和布局,指出将持续深化绿色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着力发展战略性基础性绿色产业,推动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积极营造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为统筹推动北京市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2024年6月7日,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北京市促进环境社会治理(ESG)体系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该方案围绕ESG信息披露、生态体系建设、评级体系发展、实践深化、试点示范、监管体系构建等七个方面展开,为“努力将北京建设成为ESG发展全国高地和国际代表性城市”指明方向。北京各区积极响应,朝阳区率先行动,10月17日朝阳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北京市朝阳区促进环境社会治理(ESG)体系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
北京市丰台区、海淀区、顺义区今年也先后出台《碳达峰实施方案》,为区域经济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指南和目标。
可以看到,北京市对于优化营商环境、发展绿色经济、推动碳达峰及ESG,是非常重视的。
第二,我从ESG角度谈下对于北京市新版《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几点观察。
我们先看下该《条例》和企业ESG有关的内容。
《条例》第三条中“经营主体应当遵守法律法规,恪守社会公德和商业道德,诚实守信、公平竞争,履行安全、质量、环境保护、劳动者权益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定义务,在国际经贸活动中遵循国际通行规则”的内容,可以说是对企业ESG非常直接的指引。
《条例》第二十二条指出,“本市鼓励金融机构定期发布环境信息披露报告,将投融资相关业务的环境信息向社会公布。支持金融机构优化、创新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金融债券等产品和服务,将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纳入投资决策,推动被投资方改善环境绩效。”强调金融机构的环境信息披露,并通过绿色金融的发展推动企业和社会的绿色转型。
《条例》中多处体现关于“知识产权”的有关内容,如第十六条中“知识产权等有关政府部门应当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的举报、投诉、维权和援助平台”“市知识产权部门应当建立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和维权援助机制,指导企业、行业协会制定海外重大突发知识产权案件应对预案”等,这些都有助于公司“知识产权”的有关工作。
《条例》中还有不少关于“职工权益保障”“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有关内容,如第十七条中“畅通劳动者维权渠道,完善调解机制,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依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第八十六条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加大对破产企业职工权益的保障力度”等,这些都有助于公司在保障劳动者和职工权益方面切实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
《条例》第六十六条指出“推进在特定行业、领域建立内部举报人等制度,鼓励行业、领域内部人员举报经营主体涉嫌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和重大风险隐患”,这条对于促进公司ESG当中的“G”(公司治理),将有很大的促进。
而从地区ESG的层面,尤其是政务治理方面,该《条例》有如下一些体现:
政务服务治理水平提升方面:《条例》指出,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推行 “高效办成一件事”,支持经营主体自主选择办理渠道,推广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等应用,强化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制度等,这些举措体现了政府在治理方式上的创新和优化,有助于提高政务服务的效率和透明度,方便企业办事,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市场监管治理机制完善方面:《条例》指出,推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以信用信息评价结果为依据对市场主体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措施,对于信用较好、风险较低的市场主体减少检查频次,对于违法失信、风险较高的市场主体提高检查频次,同时完善信用修复制度,这体现了政府在市场监管方面的精细化和科学化治理,既能够有效监管市场主体,又能够避免对企业的过度干扰。
法治保障治理力度强化方面:《条例》指出,明确人民检察院、监察机关加强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监督,完善涉企政策措施的公平竞争审查和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机制,这些规定强化了对营商环境工作的监督和约束,确保政府在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的各项政策和行为合法合规,为企业提供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通篇来看,《条例》中,“服务”两字是高频词,出现了有八十多次。从该《条例》可以看到政府对企业有很多“松绑”,从企业注册服务到日常经营的监管,到涉及的行政处罚,再到企业注销等环节,可以说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出台了很多“松绑”式的,服务导向的政策。
《条例》已经颁布,我们也非常期待条例在实际当中的落地。通过落地举措扎实推动北京市营商环境建设,政务治理水平得到提升,为市场经济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使广大企业的发展得到惠及。
发言人简介:吴韶琦,北京知行法律实务研究中心技术专家、法律服务团副秘书长;绿审(北京)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企业ESG合规实务手册》(LexisNexis“律商联讯”平台发布)联合主编及主要作者;“中关村论坛”国际技术交易大会特邀评审专家。
整理/Yang
审/绿宣
排版/angel